鹤虱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

【常用别名】鹄虱(《唐本草》),鬼虱(《崇原》),北鹤虱(《中药志》) 。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天名精CarpesmabrotanoidesL.的干燥成熟果实 。
【产地与产地加工】主产于河南、山西、陕西、甘肃、贵州等省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 。
【历史沿革】唐代有炒法(《颅囟》) 。宋代有纸上微炒(《圣惠方》),捣筛、细研法(《证类》) 。明代有去土,微炒(《普济方》),焙干(《奇效》),炒黄法(《准绳》)等 。清代又增加了胡粉炒(《治裁》),炒熟法(《汇纂》) 。现行有净制(《中国药典》1963年版),炒香法(《集成》) 。
【炮制方法】净制
1.拣去杂质,筛去泥屑即得(《中国药典》1963年版) 。
2.除去杂质及残存果柄,筛去泥屑(《规范》) 。
炮制
1.炒制
取鹤虱用微火炒至黄色或黑色,有香味为度(《集成》) 。
2.甘草水制取净鹤虱,用甘草汤浸泡20分钟,取出晒干 。每鹤虱100kg,用甘草10kg(《福建》) 。
【成品性状】鹤虱:呈圆柱状,细小 。表面黄褐色或暗褐色,具多数纵棱 。顶端较细,呈短喙状,顶面扩展成灰白色圆环,基部稍尖,有着生痕迹 。果皮薄,纤维性 。种仁黄白色,有油性 。气特异,味微苦 。炒鹤虱:表面颜色加深 。微有香气 。甘草水制鹤虱:气微,味微苦、甜 。
【性味与归经】苦、辛,平;有小毒 。归脾、胃经 。
【功能与主治】杀虫消积 。用于蛔虫、蛲虫、绦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
【用法与用量】3~9g;或入丸、散 。
【处方应付】处方写鹤虱付生鹤虱;写炒鹤虱、甘草制鹤虱各随方付给 。
【炮制作用】使药物洁净 。
【化学成分】主含缬草酸,正己酸,油酸,右旋亚麻酸,三十一烷,豆甾醇及天名精倍半萜内酯 。果实中分离得到:天名精内酯、天名精内酯醇、格拉尼林、埃瓦林、鹤虱内酯、埃瓦内酯、11-去氢埃瓦内酯等 。
【鹤虱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贮藏与保管】置阴凉干燥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