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飞上火星,从一本科普书开始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 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 , 让创新人才“冒”出来的话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 “双减”政策落地后 , 我们力求研究出一套可推广的实践方法 , 以便更好地促进科学技术知识在青少年中的普及 , 增强青少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首先 , 航天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的重要组成部分 。 天文与早期人类活动关系密切 , 清代顾炎武也说:“三代以上 , 人人皆知天文 。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 , 百姓不再需要根据星空的变化来了解季节时令、决定耕作时间 , 光污染甚至让不少人忽略了头顶的星空 。 因此 , 重大航天任务的实施 , 成为深入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的重要契机 , 重新唤起青少年对宇宙之美的关注 , 将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学生|飞上火星,从一本科普书开始】近年来中国航天取得许多重要成果 , 一次次在浩瀚太空中刷新“中国高度” , 青少年也从一幅幅来自苍穹的图片中感受到祖国的发展以及科技的魅力 , 使相关科普实践取得实效 。 例如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讲授微重力条件下物体运动规律等内容的课程 , 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2016年起 , 中国宇航学会分批认定数十所航天特色学校 , 以此开展大量科普活动 , 使中小学成为航天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国家航天局发起“玉兔号”月球车、“祝融号”火星车等航天器征名活动 , 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参与……
“双减”为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 , 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 我们应以科普工作经验为基础 , 结合重大科技工程项目 ,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普的兴趣和热情 , 使下一代具备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
从一本科普书启航
我出生在东北的一个小县城 , 城里有邮局、电影院、书店 , 还有一条现在已经找不到的小河 。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 , 我花两毛钱买了一本叫《太阳系》的书 , 书中提到一个词——“光年” 。 当了解到“光行走一年”的距离 , 被天文学家用来当作丈量星星间距离的“尺子”时 , 我被宇宙的广袤所震撼 , 从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之后我把能接触到的天文、航天、科幻类的书都看了 , 尤其放假的时候 , 在书店一看就是一下午 。 自那时起 , 我就立志要当科学家 。 初中时 , 我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哈雷彗星的科普文章 , 强化了“职业理想” 。 后来有幸在航天单位工作 , 参加过飞船的系统试验 , 负责了月球车和火星车的系统设计 , 到今天已经工作了26个年头 。
曾经有人问我“这个工作感觉怎么样” , 我回答说“金不换” 。 青年时候有梦想 , 成长过程中有机会和能力把握前进的方向 , 最后把梦想与工作结合起来 , 此人生之幸事也!
当“玉兔二号”月球车在月球工作三个月的时候 , 我在微信中写道:“有一种东西叫作工作 , 有一种东西叫作事业;有一种东西叫作兴趣 , 有一种东西叫作情怀 。 ”我很庆幸自己对科学产生了偏爱 , 并且能够通过大量阅读 , 在那些探索宇宙奥秘、破解自然密码的文字间 , 找到一颗逐梦科研的种子 。
回想前段时间 , 很多家长和孩子都面临一个问题——“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怎么过?其实在我看来 , 兴趣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养料 。 家长平时可以多为孩子讲述科学故事、鼓励孩子多接触趣味科普内容 , 有助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 拓宽科学视野 , 启迪创新思维 。 到了周末和寒暑假 , 家长还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科普资源 , 带孩子到科技馆等社会服务机构参观学习 , 自然就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
厚植“兴趣”土壤
为了厚植“兴趣”土壤 , 我在科研工作之余 , 开展了大量科普活动 , 包括到大中小学讲授航天基本知识 , 介绍月球车、火星车研制背后的故事 。
有一次我在大学作演讲 , 结束后有个女生跑过来和我握手 。 她表示自己在七年前听了我的科普讲座 , 决定报考航天相关专业 , 现在正在读硕士研究生 。 她这几句话 , 成为我继续努力做好科普工作的莫大动力 。
当然也有一次 , 一位同学举手问:“老师 , 别说您说的这些我听不懂 , 就是听懂了 , 有啥用?”我当时愣在那里 , 好长时间没有想出来怎么回答 。 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也很大 。
我逐渐认识到 , 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 , 孩子们接触科技很容易 。 可喜的是 , 他们不仅具有更强的传递和接收信息能力 ,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不弱 , 所以激发同学们产生进一步了解航天、了解科学的内在动力 , 进而将动力转换为创造力 , 比单纯解释明白几个知识点更重要 。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 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 ”吸引学生亲近科学 , 需要科普人运用生动真实的情境 , 促进孩子们主动、深入地探究和理解科学知识 。 通常来说 , 借助一些实验装置 , 能让科普取得“眼见为实”的效果 。 比如我们会使用“云室”模拟装置 , 让地球上看不见摸不着的“宇宙射线”现形 , 当孩子们直观了解到磁场和大气层对地球的保护作用 , 便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宇宙奥秘多一分认识 。
常年活跃在科普一线 , 我发现科普不仅能帮助青少年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 , 还能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 就像刚过去的寒假 , 各地纷纷出台多项服务 , 丰富学生假期生活 , 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更加深厚的土壤 。 有学生表示 , 假期参加讲座和体验等一系列活动后 , 学到很多有趣的知识 , 在无形之中养成了主动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能力 。 例如我们之前通过高温实验 , 向孩子们展示气凝胶材料神奇的隔温效果 , 这个“改变世界的神奇材料”激发了他们好奇心 , 很多孩子之后还积极了解气凝胶在航天和民用领域的使用场景 , 并大开脑洞畅想它未来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更多可能 。
曾经有位学生在科普活动结束后来信说:“迷茫了很久 , 这次我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漫漫人生路 , 能乘着科学的翅膀 , 在探索生命的旅程中收获关于未知的答案 , 是多幸运的一件事 。 很多人在这过程中 , 能够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认知体系 , 形成独特观点 , 这或许也是科学普及的意义所在 。
参加校外“体验课”
“双减”的初衷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 保护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 , 我感觉机会来了 , 如果能把航天科普工作转化成一堂别开生面的“体验课” , 相信是个吸引更多青少年关注的好机会 。 于是 , 在日常的科普工作中 , 我还参与策划了中国科协携手央视频出品的《多YOUNG科学夜》 , 在节目策划过程中 , 我积极分享心得 , 后来 , 我谨慎地提出“在火星过新年”这样一个主题 , 把“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 , 特别是“祝融号”火星车在神秘红色星球上开展的探测 , 与青少年关心的未来结合起来 。 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 , 不同于侧重传统知识的教学课程 , 看着舞台下孩子们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神 , 我仿佛看见了自己小时候 。
因此 , 如果你问我假期怎么过 , 我的回答是:不如以兴趣为舟 , 徜徉科学海洋 。
(作者:贾阳 , 系“天问一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火星车设计者)
推荐阅读
- 烟雾|大三学生研发智慧消防“防患于未然”
- 排名|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学生邱劲瑄参加VEX机器人公开赛排名亚洲第一
- 效果|为何市面上白色手机很少,一加高管刘丰硕解释原因
- Intel|Intel GPU核显大升级 消息称16代酷睿直接上台积电2nm工艺
- 满足用户|抖音App上架统信UOS应用商店
- 视点·观察|宠物上门喂养兴起 “真香”背后暗藏风险
- 视点·观察|如何从税制上堵住明星主播偷逃税的漏洞
- DELL|外星人34英寸量子点QD-OLED带鱼屏显示器国行上架
- 办公|混合办公制:往上是反“内卷”,往下是“松绑”
- 探测|空间站继续建 探月工程“上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