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上图模拟的是两颗近距离相互作用和产生物质交换的恒星 , 每颗恒星周围都有行星和其他物质相伴(图源:S. Kenyon CfA)
天文学家认为 , 太阳系的外缘可能在很久以前受到与另一颗恒星的近距离接触的影响 , 这颗恒星就像电锯一样撕开了两个新生的行星系 。
如果这戏剧性的相遇真的发生了 , 那我们之间可能会存在一个异世界 。
依托于对真实事件的推测 , 这个设想的目的是为了描述那些无法解释的天体观测 。 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 , 大约45亿年前 , 行星形成后不久 , 就出现了一个邻近的天体 , 两者相遇后导致一系列结果 。
史密森天体物理天文台的斯科特·肯扬说:“有可能太阳系中的一些物质原本是围绕另一颗恒星的 。 ”
早期混沌
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太阳曾与另一颗恒星有过紧密的相互作用 , 但许多天文学家认为 , 太阳很可能是在密集的恒星群中诞生的 , 因为所有这些恒星都是由同一气体云形成的 。 星系中的大多数恒星都是这样诞生的 , 而太阳 , 人们认为它后来被逐出了星系团 。
科学家曾说 , 在混沌早期 , 行星、彗星和小行星尚在形成时 , 太阳可能过分地靠近了另一颗恒星 。
有几项研究利用这种相互作用来解释太阳系的结构 , 或对行星如何发展进行推理 。
新的计算机模型显示 , 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行星大小般的年轻天体 , 其轨道可能在引力作用下被拉长 , 迫使天体逐渐远离太阳 , 从而离开我们的视线 。 这种相互作用也可能导致在柯伊伯带(海王星外一个充满冰物质的区域)外缘探测到的天体数量骤减 。
这项研究发表在12月2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
2003年 , 小行星塞德娜被发现 , 这是一颗远在海王星之外的天体 , 而该模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解释塞德娜的存在 。 在海王星之外塞德娜至少有冥王星的一半大小 , 它的轨道十分细长 , 完全位于柯伊伯带之外 。
天文学家尚不清楚 , 塞德娜的轨道到底为何呈现这样的形态 , 但他们怀疑这样的天体远不止它一个 。
肯扬和他的同事 , 犹他大学的本杰明·布罗姆利 , 提供了一些数据 。 他们认为 , 太阳在至少3000万年 , 不超过2亿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碰撞 。 140亿到190亿英里(22.5-30.5亿公里)的距离可能会在不改变内行星轨道的情况下扰乱外柯伊伯带 。
物质交换
恒星路过时 , 会把一些太空岩石带离太阳系 , 同时也会把一些冰岩和类似行星的天体推入太阳系 。
布罗姆利说:“近距离掠过的恒星解答了两个谜题 , 即塞德娜的轨道和柯伊伯带的外缘 。 ”
来自加州理工学院 , 负责探索塞德娜的天文学家迈克·布朗说 , 还有很多别的方法来解释塞德娜的遭遇 。 新研究能够有效地解答塞德娜为何会进入一个极其狭长的轨道 , 但这一定不是唯一答案 。 塞德娜轨道之谜还远远没有解决 。 塞德娜也有可能是被一颗已不在柯伊伯带的地球大小般的行星或其他一些因素推到现在的轨道上的 。
布朗还认为 , 为了更好地推进研究 , 单单对一个天体进行探索是远远不够的 , 我们还应该寻找更多类似的天体进行探测 。
相关知识
太阳系是一个受太阳引力约束在一起的行星系统 , 包括太阳以及直接或间接围绕太阳运动的天体[a
。 在直接围绕太阳运动的天体中 , 最大的八颗被称为行星[b
, 其余的天体要比行星小很多 , 比如矮行星、太阳系小行星和彗星 。 轨道间接围绕太阳运动的天体是卫星 , 其中有两颗比最小的行星水星还要大[c
。
太阳系的形成大约始于46亿年前一个巨型星际分子云的引力坍缩 。 太阳系内大部分的质量都集中于太阳 , 余下的天体中 , 质量最大的是木星 。 位于太阳系内侧的是四颗较小的行星 , 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 它们被称为类地行星 , 主要由岩石和金属构成 。 外侧的四颗行星被称为巨行星 , 其质量比类地行星要大得多 。 其中最大的两颗是木星和土星 , 它们都是气态巨行星 , 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 最外侧的两颗行星是天王星和海王星 , 它们是冰巨星 , 主要由一些熔点比氢和氦更高的挥发成分组成 , 比如水、氨和甲烷 。 几乎所有的行星都在靠近黄道平面的圆轨道上运行 。
推荐阅读
- 现实生活中,人类实现返老还童会怎样?科学家说出了大实话
- 氧气有一天会不会被耗尽
- 阿波罗的遗产:月球地质学 50 年
- 科学家研制出新的高效太阳能电池
- 非洲原始岩画描绘的人物神秘而诡异,多年后画面依然生动清晰
- 揭开蛋白质“捉迷藏”技巧,科学家推进疱疹病毒疗法开发
- ?关于外星生物热合成器的栖息地的介绍
- 全球变暖有望停止?“罪魁祸首”可变成汽油,转化效率提高1000倍
- 隐翅虫的毒性有多强?体液比眼镜蛇更毒,捕蝇草吸收它都会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