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做了什么?钱学森要对医生说:我是大科学家( 二 )


当他亲眼目睹这场战争的惨烈 , 默默在心中做着选择:“改学航空工程 , 学造飞机” , 他咬起牙关 , 怒视着敌机 。
我们生在红旗下 , 长在春风里 , 目光所至皆为华夏 , 五星闪耀皆为信仰 。 外敌入侵 , 我们岂能不战即退;守护家园 , 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

随即 , 他利用课余时间自学航天航空知识 , 积极向航空方面的专家请教 , 且发表多篇有关航空的文章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他的勤奋终遇心软的神 。
1934年6月 , 钱学森获得清华大学庚款留美公费生 。 此刻他的专业便改为航天航空 。
他不远万里赴美留学 , 只想学成归国献身国防 , 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添砖加瓦 。
由于对于中国旧社会的刻板印象 , 同学们认为他好欺负 , 当面对中国冷嘲热讽 。 钱学森一听 , 怒火熊熊燃烧 , 立刻回怼 。
对于钱学森言语的回击 , 同学们尚且不以为然 , 真正让众人见识他的实力 , 一改对他的偏见的 , 是一份试卷 。
原来 , 教授特意出了份难度较高的试卷 , 来检测他们的学习成果 。 可没人敢挑战 , 唯有钱学森应战 。

3个A+的考试结果 , 让那些同学们目瞪口呆 , 从此对他刮目相看 。
他卓越的知识学能改变了同学们对他的看法 , 也潜在地影响着他们对中国的评价 。
求学的时光转瞬即逝 , 钱学森也迎来毕业时刻 , 尽管如此 , 他求学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 。 钱学森认为航空工程虽是经验积累所得 , 可没有理论知识的加持 , 想必很难理解其中的原理 。
因此 , 他迎来第三次选择 , “从做一名航空工程师 , 转为研究航空理论” 。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 他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理论知识 , 师从航天工程学家冯·卡门 。 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 , 成为卡门的得意门生 。

一次次的探讨交流 , 他对航天航空知识有了更深的见解;一夜夜的亲身实践 , 他的知识与理论结合得更加紧密 。
他从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储备 。 于是 , 他又把目光投向了导弹 , 火箭的研发 , 取得了次次优异成绩 。
可这些成就并没有让他迷失方向 , 更加坚定着他求知的心 。
可见 , 钱学森是位知识渊博 , 热爱祖国 , 勇往直前的青年 。
这段漫长的求学路终有所成 , 精通航空航天的他 , 听说新中国成立 , 一心只想回国效力 。 可谁知 , 来时容易去时难 。

五年归国路 , 十年两弹成学成归国是他最初的理想 , 可美国却牢牢抓住不放手 。
自1950年起 , 钱学森便迎来了异常艰难的归国路 。
被美国政府软禁期间 , 钱学森发表了专著《工程控制论》 , 引发科学界不小反响 。 随后 , 美国方面想把他列入美国科学团体 , 却被钱学森一纸回绝 。
“我是一名中国科学家”昭示着他的铁骨铮铮 。
1955年9月 , 在国家的助力下 , 钱学森总算踏上了他期盼已久的归家旅途 , 投身祖国大陆的怀抱 。

嗅到祖国春风的那一刻 , 他眼角的泪花已止不住地淌下来 。 他重返天安门广场那天 , 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甚是红艳 , 五角星折射的日光异常耀眼 。
“我就知道 , 我一定会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 , 钱学森暗暗下定决心 。
五年春夏秋冬 , 没有磨灭他对家的渴望 。 在漫长的时光中 , 用智慧和勤奋自我淬炼 , 直至利刃出鞘的那一刻 。
放弃美国的丰厚待遇 , 回国振兴民族事业 。 正因为明白自己的任重而道远 , 他也始终秉持着“守职而不废 , 处义而不回”的信念 。
不辞艰辛地倾注他全部的心血 , 为实现民族的复兴而竭尽全力地奋斗 。

为了让祖国摆脱处处受制于人的局面 , 这就必须研发出“人人都害怕的武器” 。
就这样 , 导弹 , 原子弹等一系列工程被提上了日程 。
对于当时的中国 , 想要研发这些“武器” , 犹如痴人说梦 。 同事们各个垂头丧气 , 像泄了气的皮球 。
“外国人能搞 , 我们中国人就能搞” , 他义正言辞地告诉众人 。
他日以继夜 , 匆匆忙忙地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 。 这是国家交给他的重任 , 他一定要全力以赴 。
整日扎身酒泉 , 一呆就是几个月 。 忘我的工作让他忘却了时间 , 有时甚至一两年才回一次家 。 行踪格外保密的他 , 也没让妻子知道他的动向 。

十几年后 , 天空中嘭然而起一朵蘑菇云 , 雄厚的声音唱响四面八方 , 众人皆抬头望着 , 嘴角微微上扬 , 眼角夹着丝丝泪花 。 这可是他们呕心沥血的作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