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3种顶级的思维模型

模型|3种顶级的思维模型
文章图片

【模型|3种顶级的思维模型】人的一生中 , 脑海里可以产生多少想法?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维尔切克在《万物原理》一书中给到一个答案:10亿次 。
10亿次灵光闪现的想法 , 有多少会被付诸行动?从想法到行动 , 我们的大脑如何进行决策?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不停歇地面临大大小小的决策 , 有的决策可以凭借直觉和惯性决定 , 即使出现失误 , 结果也无伤大雅 , 但有些决策至关重要 , 需要谨慎决定 。
作为一个理性与感性糅杂的复杂生物体 , 在决策过程中 , 我们总免不了受到一些干扰因素的影响 , 比如情面、比较、偏见、经验等等 。
如何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今天分享三种思维希望可以给你一些参考答案 。
作 者:弗兰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2022年1月
以下内容为《万物原理》读书笔记 , 中信出版集团授权金融精读转载 。
01
浑球儿思维
决策的一大难题是情面 。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顾及他人的情面 , 在应该行动的时候犹豫不决 。
可有一类人 , 他们丝毫不受情面影响 , 朝着自己的目标坚定行动 , 看起来甚至有些浑球儿 。
早些年 , 巴菲特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
他的孩子遇到车祸 , 回家把这件事告诉他 , 他头也没抬 , 第二天才想起来去看看情况 。
被他收购的公司的创始人 , 希望保留极少一部分股权作为家族纪念 , 也被巴菲特毫不留情地拒绝了 。
为了更好地理解浑 球儿思维 , 我们先要了解大脑内部一个非常有趣的机制 。
几十年前 , 认知神经科学家迈克尔·加扎尼加思考了一个问题:“假如我们的大脑拥有各个独立运作的系统 , 这是不是意味着大脑有统一的意识?”
通过长期研究 , 加扎尼加终于发现 , 大脑接收的外部信息是非连续的碎片 , 就像一张张独立的图片一样 。
那连贯的意识是怎么形成的呢?加扎尼加的研究指出 , 人的左脑中有一个叙述系统 , 他把这个系统命名为“诠释者” 。
“诠释者”会编造故事 , 把碎片信息组成有逻辑的故事 。 就像把图片连续播放 , 变成电影一样 。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 , 为了让故事看起来能够自圆其说 , 它还可能篡改事实 , 强加不存在的因果联系 。
因此 ,大脑里的统一意识都是经过“诠释者”艺术加工过后的剧本 。
绝大多数人都毫无觉察地被这个“诠释者”支配着 。 我们的意识和感觉其实是大脑加工后的“错觉” 。
正因为如此 , 往往越聪明的人、越觉得能理解这个世界的人 , 越容易自欺欺人 。 但是 ,有浑球儿思维的人并不屈服于“诠释者”安排好的剧本 。
浑球儿们不欺骗自己 , 做事不管不顾 , 敢于死磕 , 没心没肺 。 得益于这些看似很没道理的缺点 , 他们反而拥有了某种“超级理性” 。
可以说 , 浑球儿思维拥有大脑的“先天免疫能力” 。 具体来说 , “浑球儿思维”包括以下 6个特点:
1. 不维护自己的正确
乔布斯就是一个典型 , 他是出了名的反复无常 。 在公司开会时 ,乔布斯经常骂别人的想法一无是处 。
有的想法即使被他否定了 , 如果他后来认为那个想法的确很好 , 仍然会采用它 , 绝对不会维护自己的权威和正确 。
2. 不在乎别人的评价
拿巴菲特来说 , 他认为他投资生涯最重要的财富 , 也是个人品质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内部计分卡 , 也就是自己给自己的打分 。
与之对应的外部计分卡 , 是外界给你的打分 。
我们不是不需要评价反馈 , 而是要弄清楚应该把哪个评价作为自我挑战的准则 。 巴菲特认为 ,比起听从外界 , 听从自己的内心更重要 。
3. 不受制于他人的情感波动
这并不是说浑球儿们自己的情感不会波动 , 而是说浑球儿们不容易受他人的情感波动影响 , 这也是优秀运动员必须具备的素质 。
韩国著名围棋选手李昌镐有个绰号叫“石佛” , 就是说他下棋的时候面无表情 。 在一次比赛上 , 采访人员给李昌镐拍了 一百多张照片 , 洗出来一看 , 他都是一个表情 。
4. 不忌讳残忍的坦诚
极度坦诚是一种效率最高的沟通方式 , 虽然经常很残忍 。
达利欧就觉得 , 为什么要把时间浪费在这些事上面 , 所以他就在桥水基金内部建立了“极度坦诚、极度透明”的企业文化 。
5. 不同情自己的遭遇
浑球儿几乎不会有自怨自艾的情绪 , 这令他们在困境中仍能保持极度乐观 。
埃隆·马斯克的SpaceX在遭遇了一次火箭坠毁后 , 一群人在酒吧借酒消愁 , 虽然马斯克也为财务状况担忧 , 但他还是表现得非常乐观 , 确立了新的目标——6个月后重新发射火箭 。
6. 永远追寻伟大的意义
这是有浑球儿思维的人和真正的浑球儿最大的区别 。
正如爱默生所说:
对于一心向着目标前进的人 , 全世界都会为他让路 。
《硅谷钢铁侠》的作者阿什利·万斯曾经评价马斯克 , 我觉得那是对有浑球儿思维的人很好的一段描写 。
他写道: “马斯克是有情有义之人 , 他以一种史诗般的方式呈现喜怒哀乐 , 他感受最深刻的是自己改变人类命运的使命 。
因此 , 他难以意识到他人的强烈情绪 , 以致他富有人情味的一面会被掩盖 , 令他显得冷酷无情 , 不会顾及个体的想法和需求 。但很可能只有这种人 , 才能将太空网络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 。 ”
02
第一性原理
2014年 , 埃隆·马斯克在南加州大学商学院的毕业演讲上 , 留下了一场5分钟的精彩分享 , 他将自己对工作和人生的思考总结为五个要点 , 其中一点说到了他的决策方式:
不要人云亦云去追赶趋势潮流 , 从第一性原理的角度来讲 , 不要用类比去论证 , 而是通过最本质的元素去推论 。
这样你才能分辨出哪些是你应该做的 , 哪些只是在跟随别人的脚步 。 当然这很难 , 但这是最好的办法 。
这不是马斯克第一次在公众面前提及他极力推崇的思维框架:第一性原理 。
此前在TED的采访中 , 马斯克对这个概念给到过更具体地解释 , 他说:
有一种好的思维框架 , 那是物理学的东西 , 有点像第一性原理推理 , 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 , 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思维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
在日常生活中 , 我们总是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了或者正在做这件事情 , 我们就也去做 。 这样思考决策产生的结果是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 。
第一性原理思维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 , 也就是说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 , 看到里面的本质 , 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 这要消耗大量的脑力 。
第一性原理如何在实际决策中发挥作用?
以马斯克的真空胶囊高铁为例 , 如果用比较思维或者经验思维设计新型火车产品 , 多数人的想法是在现有的功能上做提升 , 让动力更强劲 , 流体力学更好 。
但是如果用第一性原理分析产品需求 , 就要回到运输工具的本质目的:将较多的货物从A点运输到B点 , 这才是最初制造火车等运输工具的目的 , 并非一定要用牵引力才能实现升级 。
在第一性原理的支撑下 , 马斯克提出采用磁悬浮加低真空的模式 , 打造真空胶囊高铁 。
马斯克在采访中还举过一个例子:特斯拉研制电动汽车期间 , 曾遇到一个难题 , 电池成本居高不下 。
当时储能电池的市场价格是每千瓦时600美元 , 这个市场价格很稳定 , 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动 。
但是马斯克从第一性原理角度进行思考:
● 电池组到底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
●这些电池原料的市场价格是多少?
● 如果我们购买这些原材料然后组合成电池 , 需要多少钱?
这个答案是 , 每千瓦时只需要80美元 。
从最本质出发 , 研究电池都是由什么材料组成 , 再推算这些原材料加在一起的价格 , 从而得到电池的最低价格 , 通过这样的思维方式 , 马斯克让电动车的商业化成为可能 。
多数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这件事情的现有情况是既定事实 , 我无法改变 , 但是马斯克的想法是 , 如果这件事在物理层面行得通 , 那么我也能做成 。
从物理学角度看世界 , 看待具体决策 , 可以从事物的本质出发 ,不被过往的经验所束缚 , 也避免和周边的同类事物过度类比 , 可以透过重重的迷雾 , 最快速地看到事物的本质 , 这是马斯克的决策逻辑 。
透过物理学的基础理论看世界 , 除了马斯克 , 还有一位学者也是如此 , 他就是开篇时我们提到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维尔切克教授 。
维尔切克教授在撰写《万物原理》一书中曾这样写道:
从16世纪中叶到现在 , 在空间上 , 人类的探索从太阳系扩展到了星系、星云和整个宇宙; 从伽利略几厘米大的滚球聚焦到了小于10-15 米的基本粒子 。
在时间上 , 人类既能描述130亿年宇宙的演化 , 也能追踪寿命只有10 -22 秒的希格斯粒子 。
最后 , 人类发现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只是由少数非常简单的基本粒子构成 , 按照少数基本的物理规律运行 , 而 这些最基本的规律不仅解释了宇宙的运行规律 , 还揭示或者提醒了我们看待这个世界 , 思考万事万物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 。
马斯克曾经给予物理学一个极高的评价 , 他认为“物理学的基础理论是最有用的 , 物理学的思维框架是迄今为止最有用的框架” 。
宇宙是如何运行的?万物的原理究竟是什么?了解这些问题不仅是满足对于世界的好奇 , 更是从对物理世界的研究中学到万物运行最基本的道理 , 包括我们自己 。
03
灰度认知 , 黑白决策
大脑从获取信息到采取行动 , 需要经过感知-认知-决策-行动这四个步骤 。 直觉思维做决策时 , 往往会跳过中间两个步骤 , 直接从感知到行动 。
反过来看 , 如果要做好决策 , 认知和决策这两个环节就显得至关重要 。
我们都知道 , 灰色处于白色和黑色之间 , 当我们想要准确描述它时 , 需要给它加上一个百分比 。
●灰度认知说的便是在评估选项的阶段 , 先不要急于做非黑即白的判断 , 保持一定的灰度 , 这个灰度最好有一个数值 。
● 相反 , 黑白决策就是说我们在形成最终决策时必须有一个黑白分明的选择 , 不能模棱两可 。
但在现实中 , 我们恰恰容易把两者混淆 , 在认知环节非黑即白 , 在决策环节犹豫不决 。
我们来看一个有趣的案例 , 它能帮助你深入理解在认知和决策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20世纪90年代中期 , 铜价下跌得很厉害 。 加拿大因迈特矿业公司下属的一个位于美国的铜矿经营困难 , 总公司想将其关闭 , 但也面临来自多方的阻力 。
这个有超过1000名矿工的铜矿几乎是当地唯一的企业 , 若将其关闭 , 无疑会给当地经济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
另外 ,关闭铜矿意味着当地管理团队承认决策失误 , 为保全名声 , 他们也不愿意那样做 。
除了关闭铜矿 , 这家矿业公司其实还有另外两个选择:
一是不在本地炼矿 , 把矿石运到加拿大 , 用新式熔炉提炼;
二是继续向北挖矿 , 因为这个铜矿的北部可能还有很多矿藏 。
公司高管倾向于关闭铜矿 , 矿区经理则认为应该继续经营 , 各方吵得不可开交 , 会议开了几个小时仍毫无进展 , 大家都很沮丧 。
关闭铜矿面临的阻力 , 一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诸多难题: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 , 摆在眼前的选择各有利弊 , 很难一下子厘清 。
这时 , 一个名叫马丁的小伙子突然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选择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成为正确答案?”
这个小伙子是矿业公司请来的 , 来自一家专业咨询公司 , 他敏锐地发现大家在讨论选项的时候都犯了一个错误 , 每个人都急于证明自己的选项是最好的 , 并试图说服对方 。
事实上 ,讨论就是一个对事物形成认知的过程 , 灰度认知需要人们全面评估各种选项的可能性 。
如果每个人都固守自己的观点 , 反对别人的认知 , 而没有人像分析师一样真正思考每个方案的可行性、成本和收益 , 会议自然无法进行下去 。
马丁提倡把每一种可能性都尽可能罗列出来 , 并对它们进行分析 。 这样就能理性地评估每个选项的优劣 。
事实上 , 一旦开始这样思考问题 , 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就会发生转变 , 因为它把我们从一场非黑即白的对错之争中拉回到对事实本身的判定上 。
换句话说 , 在认知阶段无须非黑即白 , 不要把讨论方案变成坚守立场的攻防战 。
当矿业公司的人员从“黑白认知”转为“灰度认知”时 ,局面随即发生转变 , 三个方案的可行性变得一目了然:
把矿石从海上运往加拿大这个选项听起来不错 , 但一算账就会发现费用远超预期 , 所以只能放弃;
扩大矿区的选项也很有吸引力 , 但从技术的角度来看 , 新旧矿脉之间有一个巨大的岩壁 , 打穿岩壁的成本过高 , 所以也不可行;
到最后大家发现 , 尽管“关闭铜矿”的决定很艰难 , 但它是唯一可行的选项 。
相对于灰度认知 , 黑白决策相对比较简单 , 就是要敢拍板 , 做出非黑即白的决定 , 不模棱两可、犹豫不决 。
决策者是要为其他人负责的 。 就像在战场上打仗 , 指令必须清晰 , 不得含糊 。 这就是领导的意义和价值 。
因此 , 对于决策者来说 , 他承担的责任就是告诉伙伴们 , 这件事是做还是不做、什么时候做、投入多少资源 。 事实上 , 做好了灰度认知 , 黑白决策也就不是难题了 。
从桥水基金的决策方法中 , 我们可以得到启发:
一群专业人士的意见加权远远比一个人的意见更可靠 。 所以 ,我们可以为自己打造一个专家意见团 , 在不确定的复杂决策面前 , 提高我们的胜率 。
维尔切克教授在《万物原理》一书中说到这样一个观点:宇宙的时间极其丰富 , 在追溯到大爆炸的时间长度面前 , 我们人类的寿命顿时变得不值一提 , 然而一个人完整一生所包含的有意识的瞬间 , 远多于宇宙历史中包含的人类寿命的数量 , 我们被赋予了丰富的内在 。
与宇宙的时间长河相比 , 我们人类存在的时间微不足道 , 但是我们的想法决策这些有意识的瞬间 , 赋予了这一生极大的意义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我们的生命反而极其丰富广袤 。
本文来源:《万物原理》
作 者:弗兰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2022年1月
寻求报道:yangqin6060(微信)
投递BP:bp@wefinances.com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