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每天一个建筑小知识(DAY12):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每天一个建筑小知识(DAY12):云冈石窟

文章图片

云冈石窟|每天一个建筑小知识(DAY12):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每天一个建筑小知识(DAY12):云冈石窟】山西云冈石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 是北魏时期的著名建筑 。 我国自北魏大规模开凿佛窟时 , 已经开始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石窟基址的勘查、设计、施工等工作 。
按照修造时间的先后不同 , 在窟形上有很大的变化 。 位于大同武周山南麓绵延一公里长的山壁上的云冈石窟 , 早、中、晚三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建造特色 。
云冈石窟早在北魏文成帝时开始凿建 , 是北魏在灭佛运动后 , 重兴佛教的标志 。 传说是在公元460年前后 , 北魏文成帝东巡 , 路上偶遇高僧昙曜 。 虽然二人并不相识 , 但是御马见之 , 张嘴衔住高僧的衣服并且再不前行 。 文成帝认可其佛法造诣 , 遂命其主持全国佛教管理 , 并主持开凿云冈石窟 , 也就成就了最初的第16~20窟的“昙曜五窟” 。 其中 , 第18-20窟的修造时间较早 , 在佛龛前部开设有门洞 , 门洞上部开设有窗口 , 内部空间依高大的佛像开凿 , 窟内进深较浅 , 且后壁、侧壁和顶部连为一体凿制成佛背光 。 开凿时间较晚的第16和第17窟 , 总体造型风格与之前保持一致 , 但主像与窟壁之间的距离较之前加大 , 并且在窟壁有了侧、后之分 。 不仅如此 , 还出现了在前壁开龛的做法 , 已经出现了向佛殿窟的转型 。

第19窟(宝生佛洞)主尊佛造像

第17窟(弥勒三尊洞)主尊佛造像
中期阶段的云冈石窟是现在编号为1~12号的石窟 , 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夕开始建造 。 此时正是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前期 , 物资充盈 , 经济上处于繁荣的阶段 。 因此 , 中期建造的石窟规模较大 , 有的前后具有两室 , 有的在窟中央以佛像和塔作为中心柱 。 石窟内部除了佛像外 , 在石窟内壁上大多有精美的雕像和壁画 , 内部佛像与客供件比例相配合 , 显得内部十分宽敞 。 石窟外部有火焰形状装饰的门 , 门上开窗 。 带中心柱的洞窟 , 中心柱被雕刻成佛塔造型 。 中期建设有前庭后室和前廊后室两种规则的建制 。 此类石窟有着规则的平面 , 前部窟室出现了有石柱支撑的多门洞立面形式 , 这也就形成了多间的木构建筑立面形象 。 除立面外 , 洞窟内也就呈现出明显的模仿木构建筑的形象 。 但石窟内部仍采用中心柱的形式 , 以中心柱前的窟室为主室 , 中心柱后部的窟室空间较窄 , 多呈环绕中心柱的甬道的形式 , 说明在传统中柱佛殿窟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汉化建筑形式 。

第五窟 大像窟
云冈石窟后期建设受到迁都洛阳的影响较大 , 大规模的石窟建造活动也从旧都大同转向了洛阳附近地区 。 虽然仍有一定石窟建造活动 , 但是兴建石窟的人主要以高官和贵族为主 。 没有皇室的参与 , 石窟的建造规模已经大不如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