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塬|庆阳的文化底蕴(我与一座城)( 二 )


小时候在故乡的田野上,间或可以捡到露出地面的古代物件,以及被称为“龙骨”的古生物化石。当地的居民们无论老少,都抱持着一种朴素而坚定的信念,认为那些古老的物件可能来自先人,适合为大家共有,而不应被据为私有。这正是淳朴的乡亲们保有的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之情。生活在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人民,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都始终如一地讲礼数、讲规矩、讲诚信、讲感情,最重要的是当地话所说的“讲理性”,有一种敬重先人、尊重传统和历史的精神。
据说一位庆阳籍的教授,有一天在大学里讲授唐诗课程时,用庆阳方言讲了一堂课,学生们发现竟与古代的字词发音多有契合之处。这段轶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然而在今天陇东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确实依然可以感受到古代语言的某种遗存。关陇方言出镜率最高的古字之一,就是一个“咥”字。咥有很多意思,主要是吃的意思,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吃,或可近于大吃特吃,吃之极致谓之咥。老碗盛食,大快朵颐,饭碗要大、饭量要大、气势要大。
在庆阳,无论城乡都崇文重道,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这个地方的居民,很多人字写得好,很多人书念得好,有一种“郁郁乎文哉”的浓厚氛围。当地老乡说话有时半文半白,之乎者也。一些当地百姓十分熟悉文白夹杂的秦腔及道情戏文,熟悉很多文史掌故。当地人把讲历史故事叫做“说古今”,说的是历史,却连着当下。每个有阅历的老辈人,还有爱读书的小伙伴,都是“说古今”的好手,是“三国”“水浒”故事的说书人。
这些年,每当我说到庆阳、想到庆阳,甚至回到庆阳、踏足庆阳大地时,都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它的厚重文化与非凡活力。(康健)
《人民日报》(2022年02月26日第08版)
来源:人民日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