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女神颜宁,被评中国科学之星,网友讨论却是:她为啥不结婚?( 二 )


童年的“颠簸” , 频频改变生活环境的不安全感 , 是会让一部分孩子早早地开始留心周围的环境和人的变化 , 表现出早慧 。
颜宁就是如此 , 三岁时 , 她就表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记忆力 。
小颜宁爱看连环画 , 一个三岁的孩子自然是无法独立阅读连环画的 , 于是就缠着妈妈给她念 , 一本书 , 通常只需读上一两遍 , 小颜宁就能把整本书的内容完整地复述下来 。
80年代初期 , 那时对教育的重视还不比现在 , 更没有什么“鸡娃” 。 但不管是哪个时代 , “望子成龙”都是亲子之间的主旋律 。
“希望我的女儿以后上名牌大学 , 能靠脑子吃饭 , 不像我们 , 撑破天也就是个车间工人!”这是父亲最常对颜宁念叨的话 。
就像歌中唱的那样“父母不求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 , 父母只是希望女儿将来能活得轻松体面 , 不必像自己这般靠出卖体力为生 , 一辈子就扎在了车间里累弯了腰 。
颜父当时怎会想到 , 自己眼前地捧着书看得津津有味的小姑娘 , 将来会成为震惊科学界的大人物 。

颜宁早慧懂事的颜宁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 , 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按父母的要求和安排学习 , 即便是其他小朋友疯玩的寒暑假 , 颜宁也一直按母亲给她安排的假期作息表学习 。
1%的天才加上99%的努力 , 等于成功 。 颜宁从小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 , 是其他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

颜宁颜宁的懂事直到高中 , 她面临到了人生的第一个选择——文理分科 。
以前不管是三岁离开老家还是六岁来到北京 , 那时的颜宁还小 , 只是被动地接受 , 从小喜欢听故事看连环画的颜宁想自己选一次 , 选择文科 。
但父母和老师都觉得颜宁心思细腻逻辑严密 , 很适合读理科 。
颜宁当时是如何想的 , 已经不得而知 , 想必也是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吧 。 最终颜宁并没有过多的坚持 , 听从了父母和老师的建议 , 选择了理科 。
果然 , 如父母和老师预想的那样 , 颜宁没有表现出其他学生在经历文理分科后的不适应 , 也顺从世俗认为的女生理科天然弱于男生颜宁的成绩的偏见 。
进入理科班的颜宁依旧名列前茅 , 把班里很多进入青春期开始发育个头超过她的男生都甩在了身后 。
如果当初颜宁坚持选择文科 , 故事可能会有另外一个版本 , 或许现在我国会少一位世界级的生物学家 , 而多一位世界级的作家 。

颜宁高考之后 , 颜宁被清华录取 , 身边的人对于这个结果都没有表现出多少意外 。 天道酬勤 , 这是颜宁多年努力应得的回报 。
进入清华并不意味着结束 , 反而是颜宁学海真正的开始 , 她面临了人生第二次的重大选择——专业 。
父母建议颜宁可以选择医学专业 , 医生高薪、稳定且体面 , 家里有个学医的 , 家人有个头疼脑热也能帮得上忙 。
但这一次 , 一向乖巧懂事的颜宁 , 表现出了少有的独立坚定 。 她想选择生物科学 , 比起父母选择医科的务实 , 颜宁的理由显得有些天真烂漫:通过实验和分析 , 破解生命的奥秘 , 多好玩呀 。
看似简单的话语 , 却是打开科学世界大门的钥匙 。
牛顿说 , “我是一个在海边捡贝壳的孩子” , 拥有一颗纯真求知的赤子之心 , 在历史上留名的了不起的科学家大抵如此 。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
看着眼前已经长大 , 眼神坚定的女儿 , 父母这一次选择了尊重 。
颜宁已经成年 , 而且是中国最高学府清华的一名学生 , 有这样优秀的女儿 , 做父母的还能有什么奢求呢?
颜宁所拥有的 , 都是她凭着自己的努力与坚持换来的 。 既然女儿想走上科学的这条道路 , 父母能做的 , 也唯有支持而已 。

颜宁路是选好了 , 但科学的前路路长且艰 。
初入清华 , 身边来自各个地区的精英同学们也让颜宁压力山大 , 郁闷了好长一段时间 , 对于优秀的人来说 , 过往的成绩 , 反而是枷锁 , 一直名列前茅的颜宁怎么能甘落人后呢?即便身边的也是各地汇聚而来的精英们 。
好在颜宁及时调整了心态 , 稳住了内心 , 也稳住了成绩 。 现在 , 颜宁还差一个机会 。 而机会 , 说来就来 。

颜宁颜宁的科学家之路开始于一次偶然和一次选择 。
偶然是她去了几次我国著名的结构生物学教授饶子和在清华的实验室 , 被饶子和教授选拔为实验室的重大培养对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