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2021年1月9日,市民在冰场里体验冰上趣味项目。新华社采访人员 彭子洋 摄
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题:奥林匹克精神永驻“双奥之城”
新华社采访人员李德欣、邰思聪、张漫子
北京冬奥会在世人的依依不舍中圆满落幕,奥林匹克历史上一幕幕新的经典瞬间在此铸就。和这些瞬间同样成为永恒的,是奥林匹克理念精神已浸润“双奥之城”的每一寸肌肤之中。
“14年前,借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的东风,我们建设了世界首个奥林匹克社区。”东四街道副主任张国忠说,随着北京成为“双奥之城”,东四街道又申请创建“冬奥示范社区”,进而成为世界唯一一个“双奥社区”。
文章插图
2021年12月16日,北京冬奥会倒计时50天,东四街道在东四四条胡同举办第九届胡同迷你马拉松。受访者供图
迷你马拉松胡同跑、冬奥知识大讲堂、冬奥项目体验、冬奥知识比赛……这些社区经常举办的特色活动滋养着每一位东四人。4800平方米的东四奥林匹克社区体育文化中心以及占地约10800平方米的奥林匹克社区公园,不仅为市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体育运动场所,也让全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在北京城传递。
每逢冬季,与东四街道隔区相望的西城区什刹海地区变成另一幅场景,从夏季坐人力车逛胡同到冬季什刹海滑冰,这里的人气因冬季的到来变得更加火爆。在许多北京市民眼中,穿上冰鞋,坐上冰车,与家人朋友在冰面嬉冰,是老北京冬天该有的“传统节目”。今年冬季,什刹海20多万平方米的冰场共接待13万人次体验冰雪乐趣。
什刹海冰场的火爆是北京市民热爱冰雪运动的一个缩影。北京的许多大商场,室内滑冰场已成“标配”,室内雪场也方兴未艾,甚至连临时性场地也常常爆满。今年春节假期,北京市属公园中的冰场和雪场迎来游客15.87万人次。
文章插图
2022年1月25日,城市志愿者代表在五棵松体育中心附近的城市志愿者服务站合影。新华社采访人员 任超 摄
“国运盛,体育兴。我们已经迎来了全民运动的时代。”北京冬奥宣讲团成员郝涛说,全民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随着北京成功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日益高涨,奥林匹克的“种子”在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作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另一重要展现方式,2008年,志愿者们的微笑成为“北京欢迎你”的“金名片”;2022年他们通过细致、周到、专业、热情的服务,让各国来宾感受“一起向未来”的呼唤。“燃烧的雪花”让志愿精神在“双奥之城”熠熠生辉。
冬奥会开幕式后,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特莎·莫德在其拍摄的视频中分享了参加冬奥会的激动心情,当一位粉衣志愿者大喊“Welcome to China(欢迎来到中国)”时,她忍不住热泪盈眶,这成为她和无数网友对北京冬奥会的美好记忆。
文章插图
2021年1月17日,市民在什刹海冰场体验滑冰车。新华社采访人员鞠焕宗摄
在奥运精神的指引下,北京市志愿者数量随着两次举办奥运会增加。数据显示,北京实名注册志愿者已突破448.9万人,《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为志愿者权益保护提供更多法治保障。
国际奥委会文化与奥林匹克遗产委员会委员、奥林匹克文化推广人侯琨,是一位用8年时间走遍举办过冬奥会、夏奥会、青奥会的26个国家的47座城市的“奥运达人”。侯琨说,在北京这座“双奥之城”,将有越来越多奥运精神的传递者、奥运文化的守护者让奥运精神走入寻常百姓家,推动奥林匹克、中华精神和人类价值实现深度共鸣。
这种共鸣,既是北京与奥运激情相拥擦出的动人火花,也是这座“双奥之城”以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格言精神作为城市发展理念的精彩协奏。
文章插图
2月9日晚,在国家越野滑雪中心,一位冬奥会志愿者的睫毛上结出冰珠。新华社采访人员 彭子洋 摄
北京将是一座更“快”的城市:“两区”建设跑出北京“加速度”;大兴机场、高速路网、轨道交通运营建设加速推进,京张高铁将河北张家口拉入京津冀“一小时生活圈”;坐着高铁去滑雪,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推荐阅读
- 永嘉|惊呆了!市区这个网红滑雪场,竟是永嘉人用垃圾处理技术打造的!
- 青海新增6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 赏花|渝北开启赏花模式
- 俄联邦航空运输局|俄罗斯宣布对波罗的海三国及斯洛文尼亚航空公司关闭领空
- 北京冬奥会|冬奥激发黑龙江“冰雪热情”
- 石林峡|倒计时2天!北京这个景区即将开园,全新体验等你来!
- 岳麓山|人从众
- 东原|重庆中央公园很美,但是这里的房子却令人失望,业主直言像安置房
- 航班|因技术原因 英国航空公司取消从希思罗机场起飞的所有短途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