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后 , 莫邪生下一个男孩 , 两人的生活再添甜蜜 。
如果就这样走下去 , 两人的生活将会迎来怎样的结局?
对于这个问题 , 莫邪不敢去想 , 而沈醉更是难以抉择 。
乱世之中 , 爱情本就是易碎琉璃;虽不是人人求而得之 , 但拥有者却要承受着战火蔓延的分离 。
所以 , 还没有等两人做好准备坦白身份 , 不容抗拒的局势 , 便将两人匆匆分开 。
【因信仰不同而分开 , 25年后 , 她才知丈夫真实身份】那是1937年 。
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爆发 , 全民抗日情绪空前高涨 。
此时 , 著名的戏剧作家左明 , 迅速组织了“上海抗日救亡演剧第五队” , 奔赴延安 。
本就热爱革命事业的莫邪 , 在民族危亡之际 , 更是义无反顾 。
得知众多左翼作家即将奔赴延安时 , 莫邪毅然报名 。
回到家中 , 她便对沈醉提议 , 两人同去延安 。
可想而知 , 这个决定对于沈醉来说 , 是多么致命的威胁 。
但即便有苦难言 , 他也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所以对于莫邪奔赴延安的选择 , 沈醉只能表现出极力的反对 。
对莫邪来说:这样的反对 , 她是无法接受的 。
在上海打拼多年的她 , 早就将革命事业视为生命;如今抗战全面爆发 , 她需要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
所以 , 这份选择 , 也让两人发生了严重的争执 。
为了不被家庭和爱情拖累 , 莫邪将孩子留给了沈醉 , 自己毅然奔赴延安 。
这段一见钟情的相守 , 就这样因为信仰的不同 , 而匆匆收尾 。
不得不说:延安是莫邪最为正确的选择 。
来到这里的她 , 文艺才华得到充分的施展发挥;后来的她 , 更是以火热的激情 , 谱写出一部歌颂延安 , 大气磅礴的革命史诗名篇——《延安颂》歌词 , 歌声传颂到抗日前线和全中国 , 也激励着无数的抗日健儿奋勇杀敌寇 , 莫邪也因此在延安声名远扬 。
此时 , 独自留在上海的沈醉 , 一直牵挂着决然而去的妻子 。
两人分别一年后 , 沈醉曾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启事 , 寻找“白冰”的下落 。
也是感叹:相爱多年的两人 , 却始终没有猜破彼此的身份 , 细细品来 , 也像极了命运的戏谑 。
寻人启事发表后 , 被莫邪的昔日同事看到;因为交情深厚 , 这位同事便想办法把报纸转交给了莫邪 , 也是因此 , 失联一年多的两人 , 才得以再次通信联系 。
但这场被沈醉期盼许久的通信 , 却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团聚的希望 。
如当年的分别般 , 两人依旧坚持着自己的选择 , 也依旧难以理解彼此的执着 。
后来 , 沈醉上司得知两人联系 , 通过调查才得知“白冰”便是延安著名作家莫邪;遂严厉制止了沈醉这番“危险举动” 。
苦恼无比的沈醉 , 也愈发感受到他与妻子无法破镜重圆 , 便也逐渐放弃了挽留 。
剧照
后来的沈醉 , 遇到了第二任妻子栗燕萍 , 两人结婚后 , 他与莫邪的孩子也被带去了台湾;再后来 , 解放战争打响 , 以为丈夫牺牲的栗燕萍改嫁了别人 , 在这场造化弄人的命运里 , 沈醉与莫邪的孩子 , 也没有了任何消息 。
陈仓到沈醉 , 白冰到莫邪…
这空壳一样的名字背后 , 隐藏了各自的故事和选择 。
正是因为意想不到 , 两人始终没有看透彼此的真实身份 。
随着时局的变化 , 陈仓这个名字 , 也逐渐消失在了莫邪的生活中 。
像一场缱绻大梦 , 梦醒了 , 空留意难平的回望 。
后来的莫邪如何了?
根据职业革命家高鲁在《高鲁日记》里面的记载:莫邪到了延安后 , 曾和青年作家武陵相恋 , 只可惜武陵觉得自己的才华无法与莫耶相比 , 便退出了这场爱情长跑 。
再后来 , 莫邪经人介绍 , 嫁给了李克农的外甥、《人民军队报》社长方唯若 。
结婚以后 , 两人生下儿子方前进、女儿方丽页 , 一家四口 , 其乐融融 。
这个始终坚定信仰的女子 , 最终有了家庭美满的幸福结局 。
那么 , 莫邪是何时知道沈醉真实身份的?
算起来 , 是改造特赦的1960年 , 也是她与沈醉相爱过的第25年 。
当从报刊上见到沈醉被特赦时的照片和介绍时 , 莫邪极为震惊 。
她对身边人感叹:真想不到他是个臭名昭著的特务 , 是个迫害共产党人的刽子手 。
这样的决绝表态中 , 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子对革命事业的信仰和捍卫 , 却再也看不到爱情 。
也许吧!信仰不同的两个人 , 注定是背道而驰的;若是偏执的留念 , 反倒是为自己设下了情劫 。
推荐阅读
- 文在寅翻脸了?联合美日发表声明,不许中国大陆“武统台湾”
- 上海:女子穿泳衣戴头盔,光腿赤脚骑车引争议,网友:不冷吗?
- 2007年警方发现女尸通知亲属死讯,舅舅不信:她不堪羞辱出家去了
- 2001年上海男子,杀妻后将其浇筑家中地板19年,破案时丈夫已死亡
- 59岁独居老人猝死家中,尸体2年后才被发现,无一个子女察觉
- 当兵回家探亲,却被母亲绑上花轿;新婚夜她警告丈夫:绝不做夫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