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黄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

【常用别名】蒲厘花粉(《别录》),蒲棒花粉(《新疆药材》),蒲草黄(《药材学》),蒲黄粉(《中药材商品知识》) 。
【来源】本品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东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Presl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 。
【产地与产地加工】主产于江苏、浙江、山东、安徽、湖北等省 。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黄色雄花序,晒干后碾轧,筛取花粉 。剪取雄花后,晒干,成为带有雄花的花粉,即为草蒲黄 。
【历史沿革】南北朝刘宋时代有凡欲使蒲黄,须隔三重纸焙令色黄,蒸半日,却焙令干法(《雷公》) 。唐代有炒(《银海》),炮(《外台》),炒赤法(《产宝》) 。宋代有微炒(《圣惠方》),纸包炒(《苏沈》),隔纸炒法(《产育》) 。元代有炒香法(《宝鉴》) 。明代有银器中炒黑紫色(《普济方》),微焙(《仁术》),炒黑法(《禁方》) 。清代则沿用炒黑(《说约》)和蒸法(《钩元》) 。现行有炒炭(《中国药典》1995年版),炒制(《河南》),酒炙(《四川》),烤制法(《烤制法》)和醋炙法(《江西》) 。
【炮制方法】净制揉碎结块,过筛(《中国药典》1995年版) 。
炮制
【蒲黄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1.炒炭①取净蒲黄,置锅内用武火炒至棕褐色,喷淋清水少许,息灭火星,取出,晾干(《中国药典》1995年版) 。②取净蒲黄置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黑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凉透(《规范》) 。
2.炒制
将净蒲黄用文火炒成黄红色为度,取出,放凉(《河南》) 。
3.酒炙每取净蒲黄5000g,加酒625g,喷洒拌匀,文火炒干为度(《四川》) 。
4.醋炙每取净蒲黄5000g,加醋625g,喷洒拌匀,文火炒干为度(《江西》) 。
5.烤制
先将中药烤制箱预热,使箱内温度达到210℃,将铺好蒲黄的烤盘放入烤箱,烤制20分钟,取出(《烤制法》) 。
【成品性状】蒲黄:为黄色粉末 。体轻,放水中则漂浮水面 。手捻有滑腻感,易附着手指上 。气微,味淡 。蒲黄炭:形如蒲黄,表面棕褐色 。炒蒲黄:形如蒲黄,表面黄红色 。酒蒲黄:形如蒲黄,表面颜色加深,略具酒气 。醋蒲黄:形如蒲黄,表面颜色加深,略具醋气味 。
【性味与归经】甘,平 。归肝、心包经 。
【功能与主治】止血,化瘀,通淋 。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痛经,脘腹刺痛,跌打肿痛,血淋涩痛 。
【用法与用量】5~9g 。外用适量,敷患处 。
【处方应付】处方写蒲黄、蒲黄粉付生品;写蒲黄炭付炒炭品;写炒蒲黄付炒制品;其余各随方付给 。
【炮制作用】蒲黄生品性滑,以行血化瘀、利尿通淋力胜,偏于活血行瘀止痛,多用于瘀血阻滞的心腹疼痛,痛经,产后瘀痛,跌打损伤,血淋涩痛 。炒炭性涩,能增强止血作用,偏于止血,多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以及外伤出血 。《证类》云:
“入药要破血、消肿,即生用;要补血、止血即炒用 。”《景岳》云:“欲固者,宜炒熟用 。”《说约》云:“逐瘀止崩止血炒黑,破血宜生 。”《分经》云:“生品性滑,行血消瘀…炒黑性涩止血 。”
【化学成分】蒲黄含柚皮素,异鼠李素,槲皮素,3-谷甾醇,异鼠李素-3-芸香糖基-7-鼠李糖甙等 。尚含棕榈酸、琥珀酸及氨基酸类和20余种无机元素 。
【现代研究】
1.化学研究
采用HPLC法测定蒲黄不同炮制品中两种黄酮甙香蒲新甙和异鼠李素-3-0-新橙皮糖甙的含量 。结果,与生蒲黄比较,炒蒲黄中香蒲新甙下降了40.22%,异鼠李素-3-0-新橙皮糖甙下降了49.87%,而在蒲黄炭中,两者均未检出,说明蒲黄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 。蒲黄炒炭前后黄酮与鞣质的定性结果表明:黄酮含量减少,并出现鞣质反应 。
2.工艺研究
用烘箱烘制蒲黄炭:将蒲黄置烘箱内,温度控制在130℃加热30~50分钟,以除去水分 。用铲刀翻动,揉碎结块,将温度调至155℃继续加热,待烟起3分钟,取出迅速上下翻动,仍置烘箱内加热,再待烟起2分钟,迅速取出,喷洒少许清水,灭尽火星,将温度调至60℃烘燥 。
3.药理研究
比较了蒲黄不同炮制品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和对纤溶酶原的激活作用,结果表明:生蒲黄具有延长小鼠凝血时间和较大剂量下的促纤溶活性,而炒蒲黄和蒲黄炭则能明显缩短小鼠凝血时间,无促纤溶活性 。研究表明,蒲黄生品、炒黄品、炒炭品均有较好的止血作用,蒲黄中鞣质含量的高低与其止血作用的强弱不成平行关系 。
【贮藏与保管】置通风干燥处 。防潮,防蛀 。
【备注】炒炭后及时散热,防止复燃 。孕妇慎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