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客家古建筑:罗福星故居

台湾|客家古建筑:罗福星故居

文章图片

台湾|客家古建筑:罗福星故居

文章图片

台湾|客家古建筑:罗福星故居

文章图片

台湾|客家古建筑:罗福星故居

文章图片

台湾|客家古建筑:罗福星故居

文章图片

台湾|客家古建筑:罗福星故居

文章图片

台湾|客家古建筑:罗福星故居

文章图片

台湾|客家古建筑:罗福星故居

文章图片

台湾|客家古建筑:罗福星故居


拍于广东省蕉岭县蓝坊镇大地村
罗福星(1886—1914)烈士 , 字东亚 , 号国权 , 中葡血统 , 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蕉岭县)蓝坊乡 , 生于印尼雅加达 ,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 广东蕉岭“抗日三英杰”(丘逢甲、罗福星、谢晋元)之一 。
【台湾|客家古建筑:罗福星故居】父亲罗经邦 , 母亲为印度尼西亚女子 , 有欧洲荷兰或葡萄牙血统 , 是以罗福星肤色黝黑 , 相貌酷似西方人 , 故当时有同志戏称为“俄国佬” 。 祖父在雅加达为荷属铁路公司工作 , 并曾到台湾争取建筑铁路工作 , 可谓事业有成 , 生活富裕 , 罗福星受祖父的影响甚巨 , 少年时期始终怀着为国雪耻、振兴中华的抱负 。





罗福星于周岁时随祖父返回广东蕉岭家乡 , 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 , 六岁启蒙 , 诵读中国经籍诗文 。 10岁时 , 因其孪生兄弟过世 , 于是再回印度尼西亚侨居地 , 进入中华学校就读 , 除了学习汉学 , 也学习荷、英文等外国语文 , 一直到中学毕业 。
1903年 , 罗福星18岁随祖父到台湾 , 定居在苗栗一堡的牛栏湖庄 , 并进入苗栗公学就读 , 接受以学习日语为目的的教育 。 在台居住期间 , 深感台湾同胞被殖民的悲痛 , 甚于荷兰殖民之印度尼西亚 。





1907年从台湾返回广东蕉岭家乡时 , 在厦门加入中国同盟会 , 投身民主革命事业 。 返乡后在大地中学任教 , 受当时两广教育总长丘逢甲赏识 , 奉派至南洋从事海外华侨教育 , 曾任新加坡华文学校校长 。 后来参加黄花岗之役 , 幸免于难 。 在这段时间内 , 罗福星接触了革命思潮 , 对日后思想行动影响深远 。
1912年 , 罗福星受孙中山先生委派回到台湾成立中国同盟会支部 , 筹划抗击日寇、光复台湾的革命事业 。 罗福星主张以革命推翻日本殖民统治 , 结束台湾遭受异族统治的命运 。 1913年4月中国同盟会台湾支部大会在苗栗县召开 。 会议明确提出以武装起义斗争形式进行抗日复台的方针 。



因为罗福星的抗日革命活动 , 引起日本在台殖民当局的注意 , 从而进行大搜查 , 罗福星在1913年12月不幸被捕 , 关进台北监狱 。 罗福星在狱中写下《致爱妻》《致爱卿书》等四封遗书 , 书中表现他对革命的忠贞:“不死于家 , 永为子孙纪念;而死于台湾 , 永为台民纪念耳 。 ”1914年 , 罗福星在台北监狱受绞刑而亡 , 实践了他生前的豪言壮语:“大好头颅谁取去 , 何须马革裹尸还” , 牺牲时年仅28岁 。



拍于广东省蕉岭县蓝坊镇大地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