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年双缝干涉延迟实验让科学家感到恐怖?( 二 )



光到底是什么:波粒二象性
接下里肯定要问:光到底是波动的还是粒子的 。 你可以认为:光子形成的光 , 是波动的 , 就像水分子聚合成的水一样:而单个光子 , 是粒子的 , 就像射出去的子弹一样 。
但是 , 后来把杨氏双缝实验精确到单个电子的程度 , 它却仍旧表现出波的属性 。
中间还有各种实验 , 也有各种理论推理 , 一笔带过 。 一个叫德布罗意的物理学家提出了一个洞见 , 那就是:电子和光子一样 , 都具有波动性 , 而且一切物质都有波动性 。 你之所以看不到物质的波动 , 是因为波动太小 , 观察不到 。 比如一个质量为3千克的球 , 以每秒10米的速度运动 , 根据计算 , 它的波长是10的负35次方米 。
所以 ,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
1961年 , 物理学家用单个电子做成了杨氏双缝实验 。 实验结果:你就是每次只发射一个电子 , 积累的电子多了 , 屏幕上还是会出现干涉条纹 。

如果电子是粒子的 , 那么屏幕后面就应该像打靶的靶纸一样 , 怎么也不可能出现干涉条纹 。 所以 , 唯一的解释就是单个电子同时通过了两个缝隙:它既在这里也在那里 。
烧脑了吧 。 但 , 以上只需要记住一个结论 , 就是: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 , 原子就有波粒二象性 。
接着 , 更烧脑的问题和实验有出现了 。
到底什么时候是波、到底什么时候是粒子
你在杨氏双缝实验的屏幕后面 , 各放一台探测仪 , 盯着单个缝隙 , 看光子到底怎么运动 。 这时候 , 会出现什么情况?光子就像子弹一样从一个缝隙中射了出来 , 屏幕上也没出现干涉条纹 , 它表现为粒子性 , 而不是波动性 。
如果在实验中没有屏幕 , 就用两个探测器分别盯着两个缝隙 , 那光子就或者从这个缝隙中通过、或者从那个缝隙中通过 , 光子表现为粒子性 。
如果在实验中放上屏幕 , 屏幕挡住了两个探测器的观察视角 , 那光子就会同时从两个缝隙中通过 , 然后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 。

你这是怎么回事?
我这么观察的时候 , 你光子就是波动的 , 在屏幕上形成了干涉条纹;我那么观察的时候 , 你光子就是粒子性的 , 像子弹一样飞了过来 。
也就是说 , 光子到底表现为波动性 , 还是粒子性 , 完全取决于我的观察 。 是波动、还是粒子 , 光子说:我都可以 , 看你喜欢 。 你放块屏幕在后面 , 那我就给你波动出干涉条纹来;你放个探测器盯着我看 , 那我就给你做出粒子运动来 。
延迟选择的猜想和试验
于是 , 在上世纪70年代末 , 物理学家惠勒提出了一个延迟实验 。 简单说:开始不放屏幕 , 就是盯着缝隙 , 相当于盯着光子怎么运动;等你光子完全通过双缝之后 , 再突然放上屏幕 , 看你还能不能波动出干涉条纹来 。
实验很多 , 各种复杂的设计和先进的仪器都用上了 , 因为物理学家一定要往死折腾光子 。

太复杂的操作设计不解释了 , 大体步骤可以做如下概括:
双缝后面不放置屏幕 , 分别用探测仪盯着两个缝隙:这时候光子肯定会像子弹一样 , 或从这个缝隙射出、或从那个缝隙射出;
在这个过程中 , 光子表现为粒子性;
等光子像子弹一样通过双缝之后 , 这时候它肯定不能调头、也不能重来了 , 然后再突然把屏幕放上 , 观察光子到底会在屏幕上留下什么 。
这么折腾光子 , 你让光子情何以堪?我到底该表现为波动性、还是该表现为粒子性?
光子不能调头、不能重来、更不能耍无赖 , 所以它只能像子弹一样射过来 , 屏幕上就会呈现子弹扫射的样貌 。 然而 , 并没有 , 干涉条纹在屏幕上出现了 。
也就是说 , 光子是同时通过双缝的、是波动过来的 。 我们的观测改变了光子的历史轨迹 。

用一个通俗点儿的例子 , 来解释这个问题:
老师点名的时候 , 我肯定要到课堂听课;老师不点名的时候 , 我肯定要到球场打球;到底是上课还是打球 , 取决于老师点名或不点名的信息 。
开始 , 老师说不点名 , 所以我换上了运动服、去了球场打球 。 突然 , 老师又说点名了 , 而我却已经穿着正装、坐在课堂听课了 。
之前的换上正装、到课堂听课 , 之前的换上运动服、去球场打球 , 这段“历史”到底会是哪一个 , 完全取决于现在的老师现在是不是要点名 。
现在的选择可以改变过去 。
如果这个例子的时间尺度还不够大 , 那就用惠勒提出的设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