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盅”究竟是啥?或连科学都无法解释


“盅”究竟是啥?或连科学都无法解释


文章图片


“盅”究竟是啥?或连科学都无法解释


文章图片


“盅”究竟是啥?或连科学都无法解释


文章图片


“盅”究竟是啥?或连科学都无法解释


文章图片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 仍然有很多事是无法用科学原理来解释的 , 也吸引了很多人想要探寻其中的奥秘 。 蛊就是其中一种 , 我们以前常常看到电视剧里会有下蛊这种说法 , 就会忍不住好奇之心 , 真的有蛊的存在吗?
蛊得起源与禁令蛊确实是一种很邪门的东西 , 大多流行在湘西一带 , 还是苗族一类的少数民族会下蛊的居多 。 《左传》记载“皿虫为蛊” 。 甲骨文里的“蛊”字 , 看起来也很像虫子在容器中蠕动 。 这就会让人联想到人们比较熟悉的养蛊方法 , 就是将各种毒虫放到一个罐子里 , 让他们互相撕咬啃噬 , 过了许多日再打开 , 罐子里剩的那一只就是蛊虫 。 因为这个蛊虫吞噬了许多形态各异 , 品类不同的毒物 , 自身就会产生奇毒 , 形态也会发生变化 。

《乾州厅志》里记载:“苗妇能巫蛊杀人 , 名曰「放草鬼」……其法不论男女皆可学 , 秘设一坛 , 以小瓦罐贮水 , 养细虾数枚……人得瓦罐而焚之 , 放蛊之人亦必死 。 ”
这句话大概是说 , 苗疆一带 , 把放蛊的人称为“草鬼婆” , 而且能放蛊害人 。 而养蛊的方法就像前面说的那样 , 用一个小罐子饲养虫子 , 最后提到了 , 蛊虫如果死了 , 那么养蛊的人也会死 。 可见养蛊可以使人变得强大 , 却也让蛊师变得脆弱 , 这也是养蛊要付出的代价和命门 。

汉武帝晚年时期 , 身体欠佳 , 在奸臣作祟下误以为太子刘据在自己府中行邪法巫蛊 , 大肆捕杀太子党羽 , 逼得刘据不得不造反 , 这才动摇了大汉帝国的根基 , 也是因此 , 自从汉朝以后 , 巫蛊之术就被明令禁止 , 列为不允许被赦免的罪行 。
不同地区蛊的区别如今我们说起蛊 , 就会想到苗疆 , 实际上并不是只有苗疆一带养蛊 , 在历史上 , 蛊曾肆虐了许多地方 , 尤其江西更甚 。 而且不同地区蛊的种类、饲养方式和作用都略有区别 。

《隋书地理志》里记载了 , 炼蛊通常选在五月初五 , 因为以前的人们认为 , 暑气最重的时候 , 也是毒虫的吉日 , 所以也被称作“五毒日” 。 在这天选上百种毒虫相互残杀 , 最后胜出的那个为蛊 , 而且 , 蛊制成后 , 三年之内必须要杀掉一人 , 否则蛊师就会被当做养料反噬掉 。
宋代的《夷坚志》则提到了另一种说法 。 在福建一带 , 蛊有雌雄两只 。 蛊师要定期准备仪式 , 让两只蛊交合 。 两蛊在水盆中交合时 , 产生的毒液就会浮到水面之上 , 蛊师拿到这种毒 , 是必须要毒杀一人的 。 所以一般蛊师们会提前算好日子 , 想尽办法在那天向陌生人下蛊 。

这种蛊进入人体 , 会蛰伏起来 , 一段时间后就开始啃噬人的五脏六腑 , 死后的口鼻眼耳都会涌出毒虫 。 基本都是蚂蚁或是蜘蛛、蜈蚣一类的 , 而人的五脏六腑就会状如筛孔 。
而湘西一带的巫蛊就相对和善 , 蛊师是可以对动物或是植物下蛊 , 并不一定要对人 , 只是放蛊带来的结果不一样 。 身为蛊师如果久久不放蛊 , 就会被蛊反噬 , 多灾多难 。 若下蛊毒杀一人 , 能保蛊师三年平安;若毒杀一牲畜 , 可以保一年 , 毒杀一棵树 , 只能保三个月 , 但是不可以对狗下蛊 。

蛊的分类与应对【“盅”究竟是啥?或连科学都无法解释】蛊虽然被官府列入禁地 , 但并不代表就彻底消亡于民间 , 即使到现代这类中蛊事件仍然层出不穷 , 所以民间也衍生了很多应对之法 , 甚至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中 , 就记载了许多可以解蛊的草药 。
判断一个人是否中蛊 , 有好几种方法 。 最常见的就是嚼豆子 , 正常人在咀嚼的时候会吃到明显的豆腥味 , 中了蛊的人是吃不到的;或者用金针、银针一类的刺进人皮肤上的黑肿地方 , 针如果变了颜色 , 就是中了蛊的;或是往装满水的容器里吐口唾液 , 如果沉底就是中了蛊 , 若是浮在水面之上就是没有中蛊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