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安光电|光谷新型显示“产业森林”加快长成

湖北日报全媒采访人员 李源 张真真 通讯员 宋志辉 汪慧
高树靡阴 , 独木不林 。 剑指全球领先显示面板智造基地 , 既要靠武汉华星、武汉天马等行业龙头挺起产业脊梁 , 更要靠上下游企业融合协同 。
历经14年跟跑、并跑 , 到部分领跑 , 光谷新型显示的生态圈逐渐完善 。 如今 , 一片茂密的新型显示“产业森林” , 正在武汉东部加速形成 。
“光谷造”向国外巨头批量供货
“设在宜都的生产基地 , 今年4月开工 , 预计年底建成 , 明年3月试生产 。 ”3月7日 , 光谷地标性建筑“马蹄莲”10楼 , 尚赛光电技术总监庄少卿说 。
尚赛光电总部位于光谷 , 由武汉光电工研院孵化 , 2011年成立至今 , 研发方向从专于OLED发光半导体材料逐步拓展至有机泛半导体材料 , 涉足显示面板、芯片制造等多个领域 。 近3年来 , 企业产值连年翻番 , 2021年突破亿元大关 。
更让庄少卿自豪的是 , 宜都基地达产后 , 产能可摸高至每年500吨 , 夯实为国外龙头企业批量供应OLED显示材料的底气 。
产品同样受到国外企业青睐的 , 还有同在未来科技城的华引芯 。
2017年创立的华引芯 , 专业从事高端光源芯片的设计、研发与生产 。 5年来 , 企业积累了包括芯片研发、材料、工艺结构等专利60余项 , 其中超半数为发明专利 。
“我们先干30年 , 争做国际一线光源厂 。 ”华引芯董事长孙雷蒙说 , 尽管企业成立时间不长 , 但已建立起“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产品线 , 以及“芯片-封装-检测-模组”技术线 。 由华引芯自主研发的Mini-LED光源产品 , 成功进入国内外两家显示面板龙头企业合格供应商列表 , 并批量交付 。
向光谷科创大走廊延伸
沿光谷科创大走廊 , 主轴高新大道西联光谷、东接鄂州 。
如今 , 鄂州葛店开发区的诸多企业 , 正成为光谷显示面板产业发展的受益者 , 助力“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链加速形成 。
3月5日 , 湖北三安光电有限公司位于葛店开发区的无尘车间里 , 一派忙碌景象 。
三安光电是国际知名的显示芯片研发制造企业 , 产品主要供给TCL武汉华星和武汉天马等显示面板制造企业 。
葛店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 三安光电项目投资额120亿元 , 是葛店开发区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新兴产业项目 。 它的落户 , 是武汉与鄂州在新型显示产业领域上下游协同的生动体现 。
距离三安光电不远 , 投资80亿元的芯映光电Mini-LED和Micro-LED新型显示器件及模组产业化项目正加紧建设 。 据了解 , 芯映光电主打显示芯片封装 , 是三安光电的下游企业 。 同样主打芯片封装、总投资50亿元的瑞华光电 , 也选择落户葛店 。
业内专家介绍 , Mini-LED和Micro-LED是未来一段时间新型显示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 当前光谷龙头企业正在该领域加大研发投入 。 武汉与鄂州密切协同 , 加速形成上下游产业链 , 将积极赋能湖北构建全球领先显示面板智造基地 。
自主创新才能打破垄断壁垒
采访中 , 多位业内人士坦言 , 我国新型显示产业起步晚、底子薄 , 相比韩国、日本 , 差距明显 。
TCL华星高级副总裁张锋认为 , 国内显示面板制造企业已经具备和国外行业领军企业“掰手腕”的能力 , 在半导体液晶领域甚至已实现“领跑” , 但在相对较新的OLED显示领域 , 国内企业还处于追赶阶段 , 只在局部领域有所创新突破 。
一台曝光机价值超过1亿元、一克显示材料价格近万元……在关键设备、显示材料等领域 , 国内企业“受制于人”的情况并不鲜见 。
庄少卿说 , 以蓝光显示辅材为例 , 因为存在技术壁垒 , 定价权完全掌握在韩国、日本企业手里 , “要改变现状 , 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和加大投入 。 ”
变化正在发生 。 在光谷 , 武汉国创科光电装备有限公司创新研发的OLED屏幕“喷墨打印”技术 , 一举打破国外在蒸镀工艺上的垄断 , 像打印一样制造屏幕 。 该技术将显著提升显示材料利用率 , 简化制造工艺 , 降低制造成本 。
有企业家表示 , 显示面板制造是一个系统工程 , 需要突破众多技术壁垒 。 眼下 , 光谷聚集了一批显示面板“小而美”企业 , 深耕某一细分领域 , 突破技术瓶颈 。 如何营造环境 , 培育他们做大做强 , 成为光谷未来努力的方向 。
编辑:张迪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 , 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热榜

    长按二维码
    【三安光电|光谷新型显示“产业森林”加快长成】关注精彩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