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信息泛滥之前,30多年前的年轻人更舍得知识付费
信息泛滥之前 , 30多年前的年轻人更舍得知识付费
黎广
2022-03-10 12:53:24
来源: 时代周报
从账本感知我们如何走进信息化时代黄外容第二次下定决心做的一件事就是去广州 。
那是1985年 , 他35岁 , 每个月45块钱工资 , 虽然不多 , 但还是会挤出来一小部分用来读报、看杂志 , 那是当年他获得外界信息的渠道 。
和黄外容相比 , 另外两个也走进30多岁的年轻人在各自的时空 , 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从这项开支和占收入的比例上看 , 渠道不断变多后 , 为此支付的代价逐渐降低 。
大多时候 , 账本反映的是即时信息 。 但把账本放在时间长河里纵向研究 , 便能窥出时代变革 。 通过三代人的信息(知识)付费在他们收入中的占比 , 便可以大致感知我们是如何走进信息化时代的 。
文章图片
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源:视觉中国
1985年:“读报是我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
黄外容第一次下定决心做的事是学木工 , 这影响了他整个人生轨迹 。
1985年 , 当他为了谋生从湖南到广州时 , 这座城市到处有打家具的活 。
“当年我的手艺是顶尖的 , 沙发、电视机柜和衣柜都会做 , 小板凳一根钉子都不用 , 全是卯榫 , 坐一辈子都不垮 。 ”黄外容说 。
那一年 , 他每个月能挣45块钱 , “我觉得比我爸爸还厉害了 , 他年轻的时候 , 只有38块钱” 。
追忆那段往事时 , 黄外容已经70多岁了 。 1985年 , 他35岁 , 正是求知欲旺盛的时候 。
“那时候《羊城晚报》两毛钱一份 , 周末不看 , 一个月大概会买20份 。 杂志主要买《译林》和《知音》(1985年创刊) , 《知音》四毛钱一本 , 《译林》不是每月都有 。 ”黄外容谈起了当时他获取信息的渠道 。
“那时候我刚到广州 , 没有电视 , 也没有收音机 , 读报是我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 。 ”
文章图片
那时候《羊城晚报》0.2元一份 图源:视觉中国
他偶尔也看书 , 但不成体系 , 只是去逛北京路的时候 , 在书店里翻看 , 但不买 , 他说贵 。
无意中 , 黄外容说起当时他带了个学木工的徒弟 , 按当年的规矩 , 学徒在头一年半 , 师傅管吃管住 , 但徒弟的工资要全部上缴 , 一年半后自立门户 。
“不过没想到 , 徒弟很能吃 , 好在第二年我当了木工班班长 , 每个月工资多5块钱 , 所以1988年买了黑白电视机 , 花了400块 。 ”
饶是如此 , 因为举家南迁 , 黄外容说自己每个月还是没有多余的钱 , “猪肉一块五一斤 , 住不用怎么花钱 , 但每年要回湖南过年 , 火车票往返28块 , 还要给自己父母一两百块 , 没有钱剩 , 都吃掉了 , 现在想起来是真的艰苦 。 ”
按照黄外容的说法 , 每个月买报纸大概花费4元 , 杂志每个月1元左右 。 5元钱 , 成了他当时了解世界的成本 , 其实他并不是为了了解这个世界而阅读 , 主要原因是需要和同事有话题 , 以及排解自己并不丰富的业余时间 。
照此计算 , 5元是他每个月收入的1/9 。 在没有手机网络的年代 , 阅读、爱情、亲情和友情是精神的抚慰 。
2002年:电视、光盘和买书
2002年 , 祖籍河南的谭莹做好了扎根广州的打算 。 因为外语好 , 她可以做翻译 , 或者当老师 , 反正和英语相关就行 。
她说 , 这是当年很多大学生的择业思路:要和自己的专业多少有些关系 , 要不大学白读了 。
这一年 , 30岁的她成了大学辅导员 。 这已经是黄外容到广州已经17年了 , 信息化发展走到了井喷前期 。
“那时候 , 我的工资2000到2500块左右 , 在广州应该不算低 , 而且也挺经花 。 学校有教职工宿舍 , 住宿不要钱 , 一次性投资买个电视 , 然后买个DVD播放器 , 闲下来的时间就是看电影、看书 。 ”
文章图片
家电商场里面摆放各种国产DVD 图源:视觉中国
2002年 , 中国电视机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99% , 显像管技术开始淘汰 , 等离子和液晶显示成为新宠 。
无线网络方面 , 这一年距离3G元年的2009年还差7年 , 谭莹当初用的是西门子 , 橙色背景屏幕的手机 , 可以显示温度 , 当年十分高级 , 尽管核心功能还是打电话和发短信 。 现在看来 , 手机已经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随身携带的电话本挤进了历史 。
谭莹当时的收入 , 主要就是购买书籍和旅游 。 “学校订了报纸 , 不过后来我开始发现 , 新闻大同小异 , 同样的事件 , 好像过一段时间又会重复发生 , 所以还是看书为主 。 ”
谭莹简单估算了一下 , 消费光盘和买书作为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方式 , 每个月大概会支出200至300元 。 从数字上看 , 这是黄外容在1985年约5个月的收入总和 。
但从占比上看 , 对谭莹来说 , 信息付费占自己收入的1/10了 , 比黄外容的1/9下降了一些 。
2021年:“各种绚烂 , 要分辨是非难好多”
今年2月末 , 付邮过了32岁的生日 。
这个来自江西南昌的90后 , 爱好摄影 , 与之并列的是看书 。 最初他在三房两厅的居室里 , 空出了一间屋子做书房 , 但图书好像会“自我繁殖” , 现在连客厅也挤满了书 。
付邮能清楚发现获取信息的渠道 , 和以往发生的根本变革——从电视到购买光盘看电影 , 再到现在通过网络下载看影视剧 。
但付邮没想到的是 , “以前听电台免费 , 现在听人讲话竟然要钱了” , 尽管如此 , 他还是会购买音频节目 。
以往真金白银花出去的钱 , 购买的是信息本身 , 比如一本杂志 , 一本书 , 或者一张光盘 , 现在买到的是服务 , “比如网络云盘 , 一年200多块的服务费 , 还有迅雷的会员 , 这两个平台自己并不提供信息 , 但上面一年产生的内容 , 一辈子都看不完 。 ”
文章图片
各种消息随时随地都在出现 图源:视觉中国
不过 , 付邮还是有传统的阅读习惯 , 大概每个月会花400元左右买纸质书 。 至于通过手机屏幕获得信息 , 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了 。
付邮特意列了一下这方面的开支 , 每个月大约500到600元 , 虽然听上去比黄外容和谭莹当时的收入多得多 , 但这只占他月年收入的1/24 , 而前两者的占比分别是1/9和1/10 。
有时候 , 他也在想 , 虽然黄外容那个年代 , 不仅信息闭塞 , 渠道也十分匮乏 , 但人们辨别黑白的能力十分强大 。
“现在各种消息无时不刻 , 随时随地都在出现 , 加上各种绚烂的修辞和装饰 , 要分辨对错和是非 , 好像变得比以前难了很多 。 ”
通过三代人30多岁时对信息(知识)的获取方式 , 以及他们为此产生的账本 , 不难看到 , 如今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无处不在 , 成本却越来越低 。
这正是科学技术带来的进步 , 令人刮目相看 , 却又不可避免地让我们所属的世界变得艰涩莫测 , 现代人的内心会有难以言状的不安 , 为了消除这种不安 , 付邮更愿意在阅读中获得平静 。
(应受访者要求 ,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广州|信息泛滥之前,30多年前的年轻人更舍得知识付费】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 , 除转载外 , 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协议授权 , 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 。 违反上述声明者 ,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 , 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推荐阅读
- the|美国SEC发布新规:上市公司信息安全事件应在4天内披露
- 汽车|工信部印发《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 Windows|[图]微软预告“搜索亮点”功能:每天显示今日相关信息
- 视频网站|HBO遭消费者集体诉讼:对Facebook共享影视观看信息被指侵犯隐私
- 社交|Facebook推出新工具 帮助群组管理员管理社区并减少错误信息
- 用户数|5G:未来十年最大的创新平台
- 管理|刘勇:信息化推动评审考核要求高质量落实
- 功能|科学家构筑高性能铁电畴壁信息存储器新方法
- 通信技术|工信部印发《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 史安斌|史安斌:“图文信息战”正向“算法认知战”迭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