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下|屏下摄像头,为什么不受待见了?

全面屏技术出现后 , 打造 100% 屏占比的手机成了各品牌努力的共同目标 , 在这几年里 , 我们看到手机正面按键完全消失 , 通话听筒被巧妙隐藏 , 但唯有前摄像头变成为「钉子户」一般的存在 。 实际上 , 中兴早在两年前就成功推出了屏下摄像量产机 , 但遗憾的是直到今天 , 这一技术还没有普及开来 , 甚至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
昙花一现的「真·全面屏」
iPhone X 发布后 , 全面屏技术进入了一段非常激进的发展时期 , 当时手机厂商们为了把「额头」去掉 , 纷纷推出刘海屏和水滴屏的解决方案 , 但那时消费者还难以接受异形屏幕 , 所以手机厂商们想到了最简单粗暴的方法 , 把前摄从屏幕上「扫地出门」 。
【屏下|屏下摄像头,为什么不受待见了?】屏下|屏下摄像头,为什么不受待见了?
文章图片

2018 年 6 月份 , 蓝绿两厂先后推出了 vivo NEX 和 OPPO Find X , 这两款手机采用了机械式升降结构 , 把前摄模组藏到了手机内部 , 需要时再通过机械运动的方式升起 , 如此一来 , 屏幕上便不存在任何开孔 , 也就实现了真正的全面屏 。 这种思路很快得到认可 , 之后大获成功的 Redmi K20 和 K30 系列就沿用了很长时间 , 并把「真·全面屏」当成了最大卖点 。
屏下|屏下摄像头,为什么不受待见了?
文章图片

如今再次回顾起来 , 你会发现当时实现「真·全面屏」的方式还有很多 , 除了弹出式前摄之外 , 小米 MIX 3、荣耀 Magic 2 和联想 Z5 Pro 还想到了滑盖全面屏这种复古的方案 。
屏下|屏下摄像头,为什么不受待见了?
文章图片

有些手机厂商则更极致 , 它们完全取消了前摄 , 比如努比亚 Z20 为了保证正面全面屏 , 在机身背面又加了一块小屏幕 , 以供自拍和其他场景所需 。 还有一款比较冷门的三星 A80 , 利用了翻转摄像头的设计 , 形态变换更加巧妙 , 需要时将后摄转到正面即可 。
屏下|屏下摄像头,为什么不受待见了?
文章图片

可惜机械式解决方案并不完美 , 首当其冲的是对机身重量和结构的影响 。 以小米 MIX 3 为例 , 虽然只是一部 6.4 英寸的 4G 手机 , 但重量却达到了 218g , 甚至比今天的游戏手机还要重 。 另一方面来说 , 机械式结构也更容易出故障 , 而且增加了后期维修的难度和成本 。 除此之外 , 体积较大的前摄模组也严重挤压了后摄元器件的排布空间 , 这与之后大力发展影像的趋势是背道而驰的 。 因此在不久之后 , 这些「真·全面屏」的手机很快便退出市场了 。
屏下|屏下摄像头,为什么不受待见了?
文章图片

不过有意思的是 , 直到今天还有一些用户会怀念升降式摄像头 , 倒不是完全因为「真·全面屏」的形态 , 反而是由于一个「无心之举」 。 因为升降式的特殊设计 , 手机在调用前摄时必须将摄像头升起 , 所以当某些软件想要偷偷调用摄像头时 , 这些「偷拍」行为就会暴露无遗 , 而对于用户来说 , 升降摄像头可谓是从物理层面保护了个人隐私 。
从一块「完美屏」到「拼接屏」
进入 2019 年 , 刘海和水滴逐渐进化成「挖孔屏」 , 当前摄模组变得越来越小后 , 将其隐藏到屏幕下面似乎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 , 于是「屏下摄像」被寄予的期望越来越高 。 简单来讲 , 屏下摄像技术需要攻克的难点有两个 , 「屏下」即把屏幕变透明 , 「摄像」就是取景成像 , 而当屏幕变透明后 , 摄像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
屏下|屏下摄像头,为什么不受待见了?
文章图片

首款打孔屏手机 三星 A8s
透明屏幕乍一听是「黑科技」 , 但它的原理其实很好理解 , 在生活中就能找到相似的案例 。 在许多地铁车门的玻璃上 ,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布满细密打孔的广告贴纸 , 一面是纯黑色 , 另一面则印有广告图案 。 当我们从车门外看时 , 可以透过贴纸(纯黑色面)大概观察到车内情况 , 而从车厢内看时 , 又能清楚地看到广告图案 。
屏下|屏下摄像头,为什么不受待见了?
文章图片

这种贴纸被称为「单透贴」 , 它形象地还原了手机 OLED 屏幕的工作原理 , 贴纸上的图案就相当于 OLED 屏幕上无数个发光像素点 。 当贴纸上的打孔越多 , 图案面积就越小 , 也就代表屏幕上的像素密度越低 。 屏下摄像区域对应的屏幕就是利用了这种特性 , 当显示黑色时(屏幕不发光) , 就相当于从车外透过贴纸(纯黑色面)看车内 , 由于布满无数开孔 , 又没有其他色彩信息干扰 , 所以屏幕透明度自然就提高了 。
屏下|屏下摄像头,为什么不受待见了?
文章图片

在屏下摄像区域的屏幕上 , 手机厂商降低像素密度的方法大体有三种 , 一种是减少像素点数量 , 另一种是缩小像素点面积 , 还有一种是改变像素排列的方式 。 不过 , 这样做虽然能使透光率增加 , 但也降低了屏幕分辨率 , 而手机屏幕是一个整体 , 不能因为小小一点而牺牲整体 , 所以考虑到其他区域的显示效果 , 如今屏下摄像手机的屏幕就变成了一点+一面的组合 , 更像是两块屏幕的「拼接」 。
屏下|屏下摄像头,为什么不受待见了?
文章图片

首款量产的屏下摄像手机是 2020 年 9 月发布的中兴 Axon 20 5G , 在此之前 , OPPO 和 vivo 两家厂商也推出了相关的概念技术 , OPPO 首先在 2019 年 6 月份发布了屏下摄像展示机 , vivo 紧随其后推出了 APEX 2020 概念机 。 但这些初期机型的效果并不出色 , 从「单透贴」的例子中就能发现 , 它严格来讲其实是「半透明」的 , 而对应到手机屏幕上就成为了「纱帘效应」 , 显示浅色画面时尤为明显 。
屏下|屏下摄像头,为什么不受待见了?
文章图片

另一方面 , 由于纱帘的存在 , 其透光率肯定不如完全透明玻璃 , 因此必然会影响到拍照效果 , 出现偏色、模糊、眩光等问题 , 以当时的中兴 A20 5G 为例 , 它的自拍效果就很难让人满意 , 画面涂抹感比较严重 , 就像在摄像头上抹了油 。 如今回过头再来看 , 中兴推出屏下摄像手机时 , 正逢中兴品牌重新起步 , 屏下技术的营销意味其实要大于产品本身 , 而当时的 OV 两家也正面临着品牌转型 , 推出相关概念技术也更像是一种「秀肌肉」的表现 。
越来越受排挤的屏下摄像
时间回到现在 , 虽然屏下摄像已经走过四个年头 , 但搭载这一技术的手机依然不多见 , 除了中兴阵营以外 , 真正推出量产机型的只有小米一个 , 而 OPPO 也只是在去年再次推出了技术展示机 , 依旧没有落地量产 , 至于一向稳妥的 vivo 也许在今年才会推出相关产品 。
小米 MIX 系列对「真·全面屏」的追求是刻在骨子里的 , MIX 3 的机械式方案落败之后 , 押宝屏下摄像成了唯一选择 , 但一等就是三年 , 直到去年夏天才推出了屏下摄像的 MIX 4 。 在 MIX 4 上面 , 小米联合华星光电共同研发屏下技术 , 整体效果确实是目前表现最好的 。 技术层面 , MIX 4 先是在屏下区域采用了「微钻排列」的像素排列方式 , 本质上是通过缩小像素面积来增强透光性 。 除此之外 , MIX 4 还重新设计了屏幕驱动电路 , 然后改用了透明材料制成的连接导线 , 硬件设计相当复杂 。
屏下|屏下摄像头,为什么不受待见了?
文章图片

就实际效果而言 , 小米 MIX 4 屏下区域的纱帘效应确实降低了许多 , 正常角度难以感知 , 与整块屏幕的统一性也很强 , 而从自拍表现来看 , 虽然依旧不算出色 , 但也属于屏下机的正常水准 。 然而 , 小米 MIX 4 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受欢迎 , 其最大的硬伤还是屏幕 , 由于要匹配屏下区域的分辨率 , 小米 MIX 4 只好选择 1080P 分辨率的屏幕 , 这样的规格对一部高端旗舰就有些寒酸了 。 客观来讲 , 小米确实在屏下技术上付出了很大代价 , 但从整体产品角度来看 , 这更像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做法 。
屏下|屏下摄像头,为什么不受待见了?
文章图片

小米 MIX 4 屏下区域显示完美(圆环为贴膜边缘)
实际上 , 随着近年来产品的不断成熟 , 消费者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 , 从初期排斥异形屏幕 , 到现在逐渐可以接受 , 甚至还愿意为此换取更多功能 。 比如一直依然坚持刘海形态的 vivo S 系列就非常畅销 , 因为它在刘海上配备了更好的前摄 CMOS , 而且还加入了前置补光灯 , 有着强大的自拍表现 。 由此可见 , 消费者对于功能性需求或许会更高一些 , 如果在屏下摄像与更好的自拍表现 , 或者屏下摄像与 2K 屏幕之间做取舍 , 我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 。
屏下|屏下摄像头,为什么不受待见了?
文章图片

不过 , 屏下摄像技术换个舞台也许会更合适 , 在今年的红魔游戏手机 7 Pro 上 , 我们第一次见到屏下摄像出现在游戏手机上 。 游戏手机是一个小众品类 , 对应的群体也是比较特别的用户 , 他们可能不太在乎自拍效果 , 但对屏幕完整性有着很高的要求 , 所以许多用户都表示 , 屏下技术终于在游戏手机上找到了合适的位置 。 可以说是「方向对了」 。
屏下摄像难成主流
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讲 , 高素质前摄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功能 , 从 iPhone 4 首次加入前摄并支持 Facetime 开始 , 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自拍、视频电话、人脸识别等功能 , 因此屏下前摄在达到「好用」程度之前 , 将很难成为未来的主流 。 好在从今年开始 , 在屏下摄像上钻牛角尖的厂商也越来越少了 , 大多数只是当作「实验室技术」来展示实力而已 。
屏下摄像技术从出现到如今已经发展了几年 , 很明显可以看出 , 它的效果并没有让消费者满意 , 市场趋势也没有达到厂商预期 , 相比起来 , 如今厂商们更愿意向折叠屏产品发起冲击 , 我也更相信折叠屏会是未来的一个重要品类 , 而且当屏幕越来越大之后 , 大家对于屏幕上的「小黑点」或许就不那么在意了 。
本文由极客公园 GeekPark 原创发布 , 转载请添加极客君(ID:geekchoiecs)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