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对话小冰CEO:「虚拟人」背后的商业逻辑

对话小冰CEO:「虚拟人」背后的商业逻辑
文/福布斯中国
如果说元宇宙还只是概念 , 那「虚拟人」已近在咫尺 。
远眺三年后的2025年 , 日本大阪世博会期间 , 当地的60万个老年家庭将会迎来一批特殊的「虚拟人」companion(陪伴者) 。 老人可以参与到每个虚拟人的训练过程中 , 让这些生活助理为自己提供相应的服务 。 例如 , 老人可以将其视为自己的儿孙、儿时的好友 , 甚至让逝去的亲人「重生」 。
事实上 , 这一案例是小冰公司前不久中标的2025日本大阪世博会的项目 , 其背后依托的正是小冰框架及相关AI等技术 。
除此之外 ,AI虚拟气象主播「冯小殊」、世博会参展画家「夏语冰」、万科年度优秀新员工「崔筱盼」、人工智能裁判与教练系统「观君」等虚拟人均依托小冰框架及相关技术打造 , 在国内掀起了一股虚拟人物风潮 。
从最初的聊天机器人到如今的小冰框架 , 回顾小冰的前世今生 , 小冰公司首席执行官李笛感叹道:「其实 , 最初并没有预料到 。 」
公司|对话小冰CEO:「虚拟人」背后的商业逻辑
文章图片

小冰公司首席执行官、前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常务副院长 李笛
Plan B
李笛说 , 2012/2013年 , 谷歌还没推出AlphaGo , 围棋人机对战自然也没发生 。 当时 , 国内刚刚开始关注AI技术 , 普遍认为AI的形态一定要基于APP , 也就是类似聊天机器人或苹果Siri这样的虚拟助理(Virtual Assistant) 。 那时 , 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也都做了类似的产品 , 初始的目标设定就是做一个“最好的助理” 。
【公司|对话小冰CEO:「虚拟人」背后的商业逻辑】“大约是2013年底 , 我们发现虚拟助理可能并不是AI正确的形态 。 因为助理都太过于强调理性了 , 就是实现类似‘我能帮你做什么’‘你有什么问题’等简单‘一问一答’功能 。 ”李笛说 , “ 人与人之间的交互 , 并不是纯理性的 , 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情感交流的过程 。 ”
当时 , Cortana项目已经成型 , 但是如何更好地实现情感交流 , 还没有形成一个好的思路 , 一时难以构建 。 所以 , 李笛和团队没有将这个想法放入Cortana项目中进行迭代 , 而是单独建立了一个名为“小冰”的新项目以承接这一新想法 。 这就是小冰的由来 。
“ 所以 , 从某种程度上 , 可以理解为 , 小冰就是Cortana项目在微软的Plan B或者说B系统 。 ”李笛说道 。
“但让我们无法预料的是 , 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尝试 , 小冰开始变得越来越大 。 甚至 , 多年以后的今天 , 我们都认为 , 小冰这个项目不是一个创业项目 , 因为需要的技术栈实在太多 。 ”李笛说 , 如果不是基于此前多年的技术积累以及在微软内部的孵化 , 从Day One开始 , 几乎很难做到 。
分拆并独立发展
小冰的分拆 , 旨在加快小冰产品线的本土创新步伐 , 促进小冰商业生态环境的完善 。 李笛说:“头几年 , 在微软内部孵化过程中 , 小冰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 当时主要的工作是框架(Framework)的搭建 , 确保其是一个完备的Framework 。 随着框架技术完备和不断增加 , 小冰的情况发生了变化 。 拆分后 , 某些方面会更有利于小冰的长远发展 。 ”
在分拆后的一年多时间里 , 小冰也获得了更快速的发展 。 小冰的产品形态变得更有弹性 , 合作伙伴和客户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小冰、理解两者的区别 。
当然 , 小冰公司与微软仍保持着多重密切的关系 。 李笛说:“第一 , 微软是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第二 , 截至目前 , 小冰与微软在产品上有着大量合作和整合 。 包括Windows11、Windows10操作系统、浏览器、Bing搜索引擎等微软服务和产品 , 都深度内嵌了小冰框架 。 第三是数字化转型 。 实际上 , 小冰与微软云一直保持协同的关系 。 不光在中国 , 小冰在日本市场 , 也是微软云上的一个重要服务和应用 , 双方一直保持着协同合作的关系 。 ”
一家造「人」的公司
关于创立小冰的初衷 , 李笛提到了“AI being(虚拟人)”这一概念 。 他说:“其实 , 从第四代开始 , 小冰框架的基本发展思路就已经定下来了 , 就是AI being(虚拟人) , 以区别于Human being(人类) 。 ”
一方面 , 最初几年 , 小冰一直给人聊天机器人这样“人畜无害”的印象 。 但实际上 , 从AI的角度来说 , 小冰早已突破了这一范畴 。 例如 ,小冰提供的不只是“一问一答”的功能 , 而是能够做到话题的引导 , 这涉及大量话题相关的知识图谱 , 而业内其他厂商则布局相对较晚 。
另一方面 , 现在小冰框架内虚拟人已具备超级自然的语音及形象 , 同时更具有自己的persona(性格)和attitude(态度) , 而且都可保持协同一致 。 李笛用“内外兼修”来形容 , 他以“人工智能裁判与教练”为例 , 其不仅依托AI技术 , 也需要搭配相应的“教练系统” , 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AI being 。
“ 世界既有客观的一面 , 也有主观的一面 , 都取决于交互双方是否一致 , 或者说互相之间能否形成协同 。 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有不同层面的独特需求 , 这与生物学中的多样性是一致的 。 如果只是需要一个虚拟助理 , 用来实现订餐、叫外卖、在线购物、扫地等简单功能的话 , 显然不是AI being 。 因为人的认知不仅是主观的 , 也是复杂的 , 更是有思想的 。 ”李笛说 。
有趣的是 , AI being这种生物一旦有了情感 , 就不会被人排斥 , 就像我们家中的宠物一样 , 只需要卖个萌 , 人就很容易接受它们 , 甚至将其接纳成为家庭成员 。
公司|对话小冰CEO:「虚拟人」背后的商业逻辑
文章图片

虚拟人:世博会参展画家 夏语冰
李笛说:“ 如果将AI being看作是一种新生物的话 , 那小冰就是一个专门创造AI being的框架 。 因此 , 小冰公司也就是一家造‘人’的公司 。 ”
既然是AI being , 就一定会有一个population(人口)的概念 。 李笛说 , 整个行业不会只有少数几个虚拟偶像或虚拟助理 , 未来AI being的数量将超过人类的数量 。 所以 , 小冰团队希望小冰框架能够赋能各行各业 。
“未来AI being的数量会变得非常惊人 , 超越人类的数量 , 就能更好地围绕在人的周围 , 帮助人去实现自己的个体需求 , 还能弥补人与人之间社交网络的缺陷 。通过AI being , 可以帮助我们加快沟通效率或选择沟通的时机 , 想入世的时候就入世 , 想出世的时候就出世 , 甚至还能拥有一个AI替身 , 替你去完成 。 ”
他提到了小冰公司为老年人家庭定制companion(陪伴者)的案例并表示:“未来 , AI being将会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 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 AI being有些各自可能拥有不同的能力 , 有些甚至只是IP , 而不需要有特定的能力 。 其只要存在 , 就已经对人很有价值了 。 ”
毋庸置疑 , AI being还存在伦理、道德及法律相关的课题 。 李笛说 , 现在包括中国在内全球范围都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 , 对神经网络渲染、计算机语音等前沿技术加以限制 。 简单而言 , 一切基于技术产生的、超级自然的AI being , 都必须第一时间说明其技术、来源 , 绝不能伪装成真人与人进行交流 。 李笛赞同这样的说法 , 但他也透露 ,目前从技术角度来说 , 在某些情况下 , AI being在一段时间内 , 已经可以做到以假乱真 。
造「人」与派遣「员工」
谈到商业定位 , 李笛表示 , 小冰公司既是一家技术输出的公司 , 也是一家运营公司 。
“我觉得 , 两者兼而有之 , 因为AI being这种新的形态 , 很难作为一个技术输出方独立存在 , 必然涉及到运营 , 因为所有IP实际上都是一刻不停地、始终在用户身边 。 同时 , AI being也必须时时刻刻保持与云端服务的连接 。 所以 , 虚拟偶像、虚拟助手之类AI being都时刻离不开小冰框架 。 ”李笛认为 ,小冰公司的定位 , 更接近于创造了这些AI being后 , 再将其派遣出去 , 也就是类似一个技术产品+运营双重创新的模式 。
李笛说 , 过去AI领域 , 基本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格局都属于技术能力的输出 , 也称为赋能 , 即“AI+XX” 。 经过大约十年的发展 , 技术输出被证明并不是一个好的模式 。 此外 , 还有一种模式采用的是软硬件结合的方式 , 往往以硬件设备的形式来展现 , 事实证明同样不可行 。 而小冰公司则成功地采用基于云的云和端的协同 , 但是有具体的AI being这样的产品形态 , 并将其派遣到人的身边 。
有了明确的定位 , 商业模式自然也是水到渠成 。 李笛介绍道 ,公司的商业模式基本分为两类 , 即“造人”和“派遣员工” 。
“造人”就是创造AI being 。 虽然这里的“造人”相比真人来说 , 成本要低得多 , 但在很多方面的能力仍不及真人 。 然而 , 在某些领域 , AI being具备更高的并发能力 。 同时 , 人始终无法摆脱生物学中固有的生理特征 , 例如声音、外观等 , 也就是无法决定自己的生理特征 , 但AI being依靠AI技术 , 具有更强的塑造性和可定制性 。
公司|对话小冰CEO:「虚拟人」背后的商业逻辑
文章图片

虚拟人崔筱盼获得“2021年度万科优秀新人奖”
对于派遣员工 , 李笛介绍了万科集团2021年度优秀新员工“崔筱盼” 。 这一案例的背后 , 其实映射出的是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的发展 。现在 ,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部署云、SaaS服务 , 以加强内部流程及客户的联系 。 而AI being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又一次升级 。 “以‘崔筱盼’的例子 , 一旦财务部中最基本的催款业务也能实现流程化 , 并实现AI being化 , 其成功率将会快速上升至91.44% 。 ”李笛认为 , 这个案例带给我们的提示 , 意味着所有企业数字化转型都有机会迎来再次升级 , 也将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
对于商业模式未来的发展 , 李笛再次提到了微软 。 他说 , 40年前 , 微软提出了一个正确的判断:每个人都需要一台自己的计算机;而1943年 , IBM时任掌门却认为 , 世界上只需要5台计算机 。 此后 , 微软基于此提出了license fee(软件授权费)这一开创性的商业模式 。
AI being的六大要素
谈到对竞技体育等应用场景的感触 , 李笛首先介绍了AI being的六大要素 。 第一是persona(人格);第二是attitude(立场) , 在性格相似的情况下 , attitude可能不同 , 包括积极的、消极的以及中立的;第三是biological character(生物学特征) , 例如声音、容貌等 , 但需要与其persona和attitude保持一致 。 第四是creation(内容创造) , 包括文本、声音、视觉等内容创造;第五类是knowledge(知识);第六是skill(技能) 。 因此 , 小冰框架对每个AI being都有这六大要素的设定 , 也是所有AI being背后的基础 。
目前 , 行业内一些企业往往只涉及其中的某一要素 , 例如常见的是skill , 可能加上knowledge;或者只做生物学特征 , 典型的就是虚拟偶像 , 可能只有生物特征中的一部分 。 而人工智能裁判与教练系统的例子中 , 包含了persona、attitude、生物学特征、creation、knowledge和skill所有六大要素 。 李笛将其称作为“expert”(专家) , 其背后的立身之本离不开一个强大的系统 , 用以辅助AI实现训练和判断 。
李笛说 , 截至目前 , 全球范围内只有小冰公司在竞技体育中获得了如此出色的成绩 。 同时 ,由于人工智能裁判与教练系统拥有全部六大要素 , 冬奥后 , 可以随时下沉到诸如中小学的体能测试、普通人的瑜伽等大众体育及健身项目中 , 拓展性相当强 。 当然 , 该系统背后 , 小冰团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 其中的研发过程非常艰难 , 中途经历了好几次迭代的过程 。
公司|对话小冰CEO:「虚拟人」背后的商业逻辑
文章图片

小冰公司研发的AI虚拟裁判与教练系统 观君
他进一步介绍道 , 该系统对于运动员训练中的每一跳 , 都会给出一个符合国际大赛裁判标准的实时评分与反馈意见 。 如此一来 , 运动员相当于每一次训练都犹如参加大赛一样 , 通过日常训练 , 巩固肌肉记忆 , 从而有助于提高训练成绩 。 如果系统不可用 , 只要稍有差错 , 运动员就容易被带偏 , 一旦形成肌肉记忆或者打乱训练计划 , 就很难扭转 。
据李笛分析 , 目前体育领域中其他科技应用的落地 , 大部分是以取证为主 , 例如判断越位、犯规等 , 都是基于客观事实 。 然而 ,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等项目 , 其实是运动员与自己的PK , 有很强的主观判断因素 。 所以 , 该系统的核心难度在于 , 如何与国际大赛裁判的判断保持一致?只有保持一致才能为运动员的训练带来帮助 。 李笛说:“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 , 我们真正把这一块死磕出来了 。 ”
关于其他应用场景 , 李笛介绍道 ,过往行业普遍认为 , AI being的应用场景很窄 , 基本就是娱乐、偶像、代言人等领域 。 其实并非如此 。 包括企业数字化转型、体育、金融等各类垂直领域的应用场景 , AI being同样可以实现落地 。 但无论采用何等方式、无论前端采用何等形态 , 无论是何等垂直领域 , 基本构架都主要基于小冰框架的AI being , 都可以将其人格化 。
谈到元宇宙 , 李笛表示 , 原本他一直尽可能回避这一话题 , 主要是并不了解元宇宙 , 因为不同人心目中 , 元宇宙的原理和概念都不尽相同 。 但他仍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
一方面 , 目前仍然缺乏一个真正的元宇宙平台 , 但他预判 , 元宇宙平台诞生后 , 最缺乏的就是“人” , 所以AI being无疑是元宇宙中的一大要素 , 不能完全说是基础设施 , 但起码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 。 另一方面 , 如果将汽车驾驶的体验也划分为元宇宙的一部分 , AI being在汽车场景中的应用 , 从物理世界向数字世界转型的角度来看 , 也属于元宇宙的范畴 。 此外 , 他认为 , AI being从来都不局限于任何平台 , 理论上来说 , 包括元宇宙、微信等所有平台 , 都是AI being应用的舞台 。
公司|对话小冰CEO:「虚拟人」背后的商业逻辑
文章图片

AI虚拟气象主播 冯小殊
「孤独」的小冰
“小冰在行业里是孤独的 。 ”李笛说 , 从Open-domain(开放域)对话到“AI需要有情商” , 再到超级自然语音 , 小冰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 , 但在当时都没有获得行业的认可 。 “好在 , 小冰团队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 很多时候刚开始行业没有意识到一项技术的价值 , 但慢慢地其价值就会体现出来 。 ”现在 , 李笛的目标就是希望为行业建立AI being的理念体系并推动概念普及 。 他说:“推动AI being的普及 , 小冰责无旁贷 。 ”
另一方面 , 在李笛看来 ,AI being仍然需要真正的商业化落地 , 以获得真正有价值的案例 , 而不只是停留在新闻事件层面 。 而且 , 小冰团队希望AI being能够真正渗透到人们生活中 , 改善用户体验 , 真正创造出价值 。 同时 , 他强调 , 小冰团队不会做软硬结合 , 在目前的收入中从来不包括硬件和系统集成 。 短期的目标依旧是商业化落地 , 中长期的目标则是推动普及 。
对于虚拟人行业的日益火爆 , 李笛直言不讳地说:“ 坦率地讲 , 在底层框架上 , 确实还没有与小冰框架相似的同类竞争对手 , 但在垂直领域存在竞争对手 。 ”
最后 , 李笛对未来虚拟人产业的发展也表达了自己独到的理解 。 他说 , 其实目前产业就好比当初物理世界向数字世界转型 。 以往 , 数字世界一般都是原本物理世界的延续 , 正如通过扫描将手写的信件数字化这一操作 , 就必须先在物理世界发生 , 才能转向数字世界 。 而现在 , 数字世界中绝大多数行为都无需在物理世界发生 , 例如在社交网络中 , 点赞和互动的双方很可能在物理世界中从未谋面 , 甚至从未通过话 。
数字世界已经大大超出了物理世界的范围 , 更试图创造出一个个新世界 。 AI being亦是如此 , 其未来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泛 , 体验也将越来越真实 , 产业规模势必不断扩大 。 物理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或多或少存在限制 , 而AI being则有助于创造一个突破人类生理极限的新世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