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30年中国空间站才达到别人30年前的水平,载人航天意义何在?( 三 )



中国的载人航天梦 , 靠自己实现了
看着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一次次在太空中获得实验数据 , 一次次取得我们想要却不懂的技术 , 怎么办?人家不带着我们玩 , 那就只剩一条路可走了 , 靠山山会倒 , 靠人人会跑 , 那就靠自己吧!
1992年9月 , 我国确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 命名为“921工程” 。
第一步就是能成功发射载人飞船 , 相应的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要建成 , 同步要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 为了完成这一步的目标 , 我国先发射了4次无人飞船 , 即神州一号、二号、三号、四号 ,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 也验证了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等 。 一切准备就绪 , 2003年10月15日9时 , 神舟5号发射成功 , 将杨利伟送上太空 ,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 , 返回舱成功在内蒙古着陆 , 此举让中国掌握了载人往返技术 , 也让我们成为了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 , 第三个能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 , 神舟6号搭载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发射成功 , 返回舱在2005年10月17日成功着陆 , 至此 , 我国的航天事业完成了“多人多天”的飞行任务。 航天“三步走”计划第一步完美收官 。

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
第二步 , 在将宇航员送进太空之后 , 接下来就要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 , 飞行器交回对接 , 同时还要具备发射空间实验室的能力 , 为下一步建立空间站做准备 , 也为进入太空的航天员解决空间应用的问题 。
时间紧 , 任务重 。 航天人夜以继日的研发工作 , 终于在2008年9月 , 将神舟七号发送至太空 , 此次的飞行员是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 , 他们成功的完成了出舱活动 , 掌握了出舱活动的相关技术 , 此外 , 还开展了卫星伴飞、飞行数据终计划等实验 。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之后 , 2011年9月29日 , 我国成功发射了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 , 为后续的飞行器交会对接及太空探索做准备 。
【花了30年中国空间站才达到别人30年前的水平,载人航天意义何在?】2011年11月1日、2012年6月16日 , 我国又成功发射了神舟八号和神舟九号 。 这两艘飞船都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了对接 , 借此我们掌握了飞行器自动交会对接及航天员手动控制对接技术 。

2013年6月11日 , 神舟十号发射成功 , 并于6月23日与天宫一号实现手控交会对接 , 同时对其进行了短暂的有人照管实验 , 为后续载人航天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
2016年9月15日 ,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成功发射;时隔一个月 , 10月17日 , 神舟十一号也被送上太空 , 与天宫二号实现了交会对接 , 并以组合体的形式进行了长达30天的载人飞行 , 实现了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技术 。 伴随着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号(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货运飞船)发射成功 , 载人航天“三步走”第二步圆满收官 。
第三步就是建造空间站了 , 实现大规模、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 为实现这一阶段的目标 , 科研人员们专门为空间站的建设研发了一新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 , 并于2020年5月5日 , 圆满完成了首次飞行任务 。 接着2021年4月29日 , 就用长征5号B遥二运载火箭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送到了太空 , 也就是媒体报道的中国空间站 。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
目前 , 人类一共有两个空间站在运行 , 一个是美国等多国合作的国际空间站 , 一个是中国空间站 。 前者是第四代空间站 , 后者属于第三代空间站 。
所以有很多人在质疑 , 从1992年开始到现在 , 我们那么费劲地建造一个空间站 , 才赶上美国等国家淘汰的第三代空间站 , 那我们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 , 还是被人碾压呀! 其实 , 问题要从两方面来看 。
美国等多国合作的空间站造价非常高 , 从建成到现在已经投入了近2000亿美元 , 这些费用是多个国家共担的 , 如果由一个国家来完成 , 那可能就拖垮了一国经济 。

中国空间站虽然从建造结构上来说属于第三代空间站 , 但与已经完成使命的“和平号”相比 , 有些地方是超前的 , 比如空间和资源的利用率、太阳能电池的效率都高出很多 , 再生生保技术、冷凝管冷凝干燥组件等都是“和平号”没有的 。 虽然从体量上我们无法与国际空间站相比 , 只有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个舱室 , 活动空间加起来才110立方米 , 但足以满足我国现在的科研需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