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江北1939年4月 , 《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发展华中武装力量的指示》 , 明确指出发展江北为新四军的战略方向 。
战略既定 , 中央派出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直接领导江北指挥部 。
中原局是在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结束以后成立 , 负责领导所有长江以北、陇海线以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 。
随着刘少奇对江北地区的了解逐步深入 , 以及中共重庆南方局给出的形势判断:
鉴于新四军在江南的困难环境 , 应秘密地以一部坚持江南 , 主力分批到江北发展;
在江北组织军队和政权时 , 需注意发展方式 , 不要与桂系的廖磊增加磨擦 , 如果发生磨擦 , 只宜在地方交涉 , 就地解决 , 不宜在重庆交涉;
江北发展的主要地区应放在津浦路以东 。
中共中央进一步下达指示 , “江北新四军应猛烈向东发展” , “一直发展到海边上去 , 不到海边决不应停止” 。
津浦路东地区 , 大部分是苏北地区 , 这里有着大片沦陷区 。
新四军在这里发展 , 既能与中共“向敌后发展”的既有方针契合 , 又可将国民党军甩在身后 , 减少磨擦 。
还有一部分是皖东地区 , 在这里 , 国民党军正调集兵力 , 压迫江北的新四军到江南 , 皖东的空间 , 越来越小 。
因此 , “发展江北”的战略设想在1939年春明确后 , 在1939年底进一步具体为着重发展津浦路东地区 , 最后锁定于苏北地区 。
另一头 , 陈毅已于1938年离开皖南山区 , 东进苏南 。
在苏南 , 新四军江南部队以茅山为中心建立了根据地 , 但这里地域狭小 , 活动困难 , 处处受制于国民党军 。
而且国民党第三战区第二游击区负责人冷欣早已沿着苏浙皖边区山麓重重设防 , 新四军皖南和苏南两部随时面临着被隔离、分别吞噬的危险 。
加上苏南日军势力强大 , 新四军长期与日军正面作战 , 消耗不起 。
反之 , 挺进苏北 , 到日军的敌后发展 , 还可以背靠山东八路军 , 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 。
同时 , 有了在苏南平原水网地带两年的活动经验 , 陈毅对于离开利于游击战的山区 , 转向苏北平原发展 , 充满了信心 。
因为相较于山区 , 平原地区的确有一定的危险和不确定性 。
但是 , 平原地区有着更多的群众、更丰富的物产 , 这是部队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 。
令人叹服的是 , 陈毅在苏南并没有自己的电台 , 无法与中共中央进行独立直接的联系 , 但他对于新四军发展的战略构想 , 与中央惊人的相似 。
也正是陈毅领导的新四军挺进纵队主力 , 最早在苏北立足 , 迈出了发展苏北战略的关键一步 。
击敌、联李、孤韩不过 , 在具体策略上 , 陈毅有着自己的考虑 。 通过在苏南的两年经营 , 陈毅对苏北形势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 。
陈毅
陈毅认为 , 苏北存在4种力量 , 实力对比 , 日军居第一位 , 国民党省主席韩德勤居第二位 , 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李明扬和李长江居第三位 , 新四军是名副其实的老四 。
对此 , 他提出“击敌、联李、孤韩”的方针 , 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苏北根据地 。
陈毅一边积极开展统一战线政策 , 与二李建立亲善关系 , 并秘密地在二李部队进行上、中、下层的争取工作 。
另一边 , 要求挺进纵队的管文蔚和叶飞以积蓄力量为主 , 在大桥、新老洲、宜陵、吴家桥一带锻炼部队 , 积极发展 。
陈毅的策略逐步发挥作用 , 统一战线工作初见成效 。
就在叶飞郭村迎敌之前 , 韩德勤已于6月初去电蒋介石状告李明扬 。
韩说李明扬与陈毅联络 , 以致新四军在泰州、江都各地可任意活动 , 如果新四军再行扩张 , 将威胁经姜堰、泰兴通向江南的饷弹运输路线 。
二李和韩德勤间隙既起 , 新四军的生存空间即现 。
引韩围攻郭村 , 本来就是二李防地 。 叶飞选择这里休整 , 一方面是因为他始终在与李明扬、李长江部的颜秀五保持联系 。
颜秀五 , 二李下属二纵队的司令 , 曾与中共地下党有过关系 , 为人有正义感 , 倾向靠拢新四军 。
另一方面 , “天降神兵”的叶飞给刘少奇带来的不仅是惊喜 , 更是期望 。
当时 , 刘少奇正在构思一盘谋取华中、消灭韩德勤的大棋 。
他希望安排一支坚强有力的部队 , 吸引国民党顽固派的围攻 。 待韩德勤动手时 , 因“衅自彼开” , 便可四方增援 。
山东八路军黄克诚部队南下 , 皖东张云逸部队东进 , 苏南陈毅部队北上 , 在苏北合力消灭韩德勤 。
推荐阅读
- 毛主席视察东北,去了三个省会,发了三次火
- 地主家搜出一张欠条,落款名字竟是朱德,朱德:对他不要轻举妄动
- 金日成为感谢毛主席,送来了24箱苹果,士兵打开后却没人敢吃
- 开国元勋 近距离接触毛主席坐过的专机,布局简洁,呈书房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