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浙江村民因抓大鱼发现地下宫殿,现今仍是未解之谜?( 二 )


浙江省龙游县小南海镇 , “童坛山”上石岩背村 。
光听名字是不是感觉它是一个“仙气飘飘” , 并带有一定传说的地方?
然而现实中 , 它并没有什么“仙气飘飘” , 只有一个简单的传说 , 以及龙游县上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历史 。
至于石岩背村中 , 那个简单的传说 , 也不是带有神话色彩的民间故事 , 它只是说明了村子的由来 。

传说 , 以前的童坛山 , 并没有人居住 , 更没有现在的石岩背村 。 那时 , 它不过是一座长满杂草树木的野山 , 偶尔有附近的村民到山上放牧牛羊 。
直到1950年夏天 , 一场特大暴雨引发的洪水 , 淹没了山脚下不远处的村庄 , 人们才匆忙逃上童坛山 。
为避免下山后重建的家园再次被淹 , 逃到山上的村民 , 决定在地势较高的童坛山上安家 。
慢慢地 , 居住在童坛山上的村民越来越多 , 于是便有了现在的石岩背村 。

②:石岩背村出现的一些怪事
说到山 , 大家可能会想到它的反义词“水” 。 一般来说 , 大部分山上的水资源 , 都是相对匮乏的 。
然而 , 童坛山却和大部分山不同!
童坛山上有许多小水潭 , 犹如珍珠一般 , 分布在山中的各个地方 。 而这些小水潭 , 也为村民的用水带来了方便 , 这也是村民们在童坛山上定居的另一个原因 。
起初 , 住在山上的村民 , 对于自家房前屋后的小水潭并没有太在意 , 只感觉到自己用水方便了 , 认为它们就是一些因山泉或雨水形成的深坑!
毕竟 , 这些小水潭的面积太小了 , 大者有二三十个平方 , 小者只有几个平方 。

不过 , 就在村民们住久了以后 , 慢慢地对这些小水潭有了兴趣 , 打算对它们一探究竟 。
为什么住久了以后 , 村民们对小水潭产生了兴趣 , 打算探个究竟呢?这就要从村子里发生的一些“怪事”说起 。
比如:村民们在取水、洗衣时 , 如果不慎有物品掉入潭底 , 便再也无法捞出 。 因为在打捞时 , 根本找不到潭底在哪儿 。
比如:村民给水潭附近的蔬菜、庄稼浇水时 , 总感觉地里干得太快!明明刚浇过的地 , 时间不长蔬菜、庄稼又出现了缺水现象 。

比如:无论阴天下雨 , 还是晴天干旱 , 小水潭中的水 , 几乎始终保持在一个水位上!即使村民们浇灌土地时 , 连续抽水一两个小时 , 潭中的水位也没有明显变化 。
当上面这些关于小水潭的“怪事”连在一起时 , 村民们得出一个结论:这些小水潭不简单!它们的下面不知道通到哪里去了 。
于是 , 村民们给这些小水潭 , 起了一个略带神秘感的名字——无底塘 。

无底塘中:37斤大鱼 , 吸引村民一探究竟①:偶然机会抓到37斤大鱼
既然推断出这些小水潭 , 是一些“无底塘” , 村民们也就渐渐失去 , 寻找潭底的兴趣 。
他们觉得 , 只要自己用水方便就行了 , 不用去管潭水通到哪儿 。
村民们的日子 , 就在石岩背村的宁静中度过……
时间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 人们的生活富裕了 , 便开始寻找各自的爱好和信仰 。

此时 , 石岩背村临近衢江的竹林禅寺 , 也因背山面水属“风水宝地” , 吸引了很多信仰佛教、爱好放生的人 。
这时的竹林禅寺中 , 香火袅袅、佛音阵阵 , 拜佛、放生的人络绎不绝 。 至于放生的地方 , 石岩背村附近 , 那些清澈的“无底塘” , 便成了最好的选择 。
随着不断地放生 , “无底塘”中的鱼也慢慢地多了起来 。

开始 , 石岩背村的村民 , 对放生到“无底塘”中的小鱼 , 根本不感兴趣!不过 , 随着鱼儿的成长 , 村民们慢慢开始捕捉塘中个体较大的鱼 。
即使村民开始捕捉塘中的鱼 , 他们对于“无底塘”的探索 , 还是提不起兴趣!
直到有一天 , 一位村民 , 在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小潭中 , 抓到一条重37斤的大鱼……

②:抽干水潭寻找大鱼来源
在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小潭中 , 抓到一条37斤重的大鱼?村民们在提出疑问的时候 , 消息也很快地传遍了村子!
听说有人抓到大鱼 , 村民们纷纷赶去观看的同时 , 也在议论着大鱼的来源 。
最终 , 他们一致认为 , 这条大鱼不是放生的鱼 , 而是来自于小水潭的潭底 , 是从潭底连接的其他地方跑到水潭中的 。 不然 , 这条大鱼早就被发现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