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加尔湖是淡水湖却有很多海洋生物,青海湖是咸水湖,鱼类为什么不多?( 二 )



3.贝加尔湖中的海洋生物是从北冰洋主动迁移来的根据动物学家研究发现 , 贝加尔湖曾经和北冰洋是相连的 , 比如贝加尔湖海豹就很可能来源于北冰洋 , 据推测 , 因为冰川期的缘故 , 在北冰洋生活的海豹食物锐减 。
因此 , 这些聪明的海豹只能逆流而上 , 成群结队的潜入叶尼塞河 , 游泳2000千米进入贝加尔湖来寻找食物 , 进而生存下去 , 然而让海豹们没有想到的是 , 大自然是无情的 , 随着冰川期的结束 , 叶尼塞河开始逐渐变浅 。

导致这里的海豹再也无法潜入河中游泳 , 只能困死在贝加尔湖中 , 永远无法返回北冰洋 , 不过好在贝加尔湖的物产丰富 , 鱼类充足 , 而且湖中的岛屿也很多 , 让海豹们拥有了足够多的栖息地 , 再加上哺乳动物的强大适应性 , 使得它们逐渐乐不思蜀 , 繁衍壮大 。
4.贝加尔湖的海洋生物为什么能在淡水中生存众所周知 , 大部分淡水生物是不可能在海洋中生存的 , 反之 , 绝大多数海洋生物也是不能在淡水中生存的 , 这是因为大部分生物的渗透压(生物体液的浓度)只能适应一种水 , 一旦更换了水源 , 结局就是死亡 。

比如 , 把水族馆的海鱼扔到淡水河里 , 它马上就会因为渗透压的原因 , 改变体液的浓度 , 最终因水肿而死 。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 , 世界上还是有一些动物是不受渗透压影响的 。
比如 , 棕熊的美食大马哈鱼 , 它们出生在普通的河水中 , 然后游到大海中生长 , 最后回到出生地繁殖 , 它们的身体构造就不被渗透压影响 。 同样贝加尔湖中的海洋生物也是这样 , 虽然它们一直在淡水中生活 , 但它们的身体可以极大的减少淡水和海水的渗透压差异 , 游刃有余的活下去 。

那么 , 青海湖的鱼类资源为什么很少青海湖幅员辽阔 , 环湖一圈的面积约为360公里 , 是我国最大断陷湖(断层陷落形成的湖泊) , 不过比起贝加尔湖 , 青海湖的鱼类并不多 , 原因有以下3点 。
1.青海湖是闭塞湖作为典型的断陷湖 , 青海湖的面积很大 , 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 , 据地理专家研究发现 , 青海湖形成于200万年前 , 最开始是一面积不大的小型湖泊 , 但是当时的西北地区降雨量十分充沛 , 导致青海湖的面积逐渐增加 , 并倒流出去 , 成为了一个外流湖 。

然而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地质运动的频率逐渐加剧 , 青海湖附近的土地开始慢慢被拱了起来 , 不仅截断了湖水的外流 , 还使得青海湖逐渐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闭塞湖 。
不仅如此 , 地势的增高还导致注入青海湖的河流越来越少 , 据说还不到50条 , 要知道贝加尔湖注入的河流足足有300多条 , 这也直接影响了湖中生物的多样性 , 导致湖中的鱼类很少 。

2.青海湖含盐量太高 , 不适合鱼类生存其实 , 世界上大部分内陆咸水湖的鱼类都非常少 , 就连世界上面积最大咸水湖——里海 , 也没有太多的鱼类 , 可想而知 , 青海湖鱼类匮乏也是情有可原的 。
而且青海湖的含盐量实在太高了 , 据说高达13‰ , 这样的湖水肯定非常的咸 , 就算是适应能力极强的鲑鱼 , 也无法存活下去 , 所以大部分鱼类是无法适应这里的 , 因此青海湖的鱼类十分的少 。

最重要的是 , 以青海湖的生态环境 , 根本不可能投入海洋鱼类 , 因为就算海洋鱼类能存活下去 , 它们也无法产卵 , 繁殖后代 , 不过内陆咸水湖的数量其实并不多 , 而且像青海湖这样的大型湖泊更是十分少见 。
3.青海湖温度低 , 导致鱼类生长缓慢因为地理位置的缘故 , 青海湖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显著 , 温度非常低 , 最高气温在6-9摄氏度左右 , 而且雨量偏少 , 这使得青海湖天然饵料非常稀少 , 导致鱼类生长缓慢 。

据说青海湖里有湟鱼 , 身上是没有鳞片的 , 而且它主要以水草为食 , 导致发育很慢 , 10年才能长到几斤 , 十分夸张 , 除此之外 , 甚至连我国的五大名鱼之一青海裸鲤 , 也没多少产量 , 而且已经被列入为保护动物 , 可见青海湖的鱼类资源 , 是多么的不足 。
贝加尔湖的黄金传说开头说了 , 贝加尔湖被称为“宝藏之湖” , 是因为贝加尔湖的湖底还埋葬着1600吨黄金 , 这些黄金是怎么来的呢?据说上个世纪 , 俄国大将高尔察克奉沙皇命令前往东部运输黄金 , 然而没想到在运输的途中迷失了方向 。

他只能沿着被被冰封的贝加尔湖前行 , 不过当时天气实在过于寒冷 , 再加上贝加尔湖的纵深过于漫长 , 导致高尔察克和负责运输的士兵没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 全部冻死在了湖面上 , 最后湖面解冻 , 集体沉入了湖底 , 而这些黄金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湖底宝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