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下图中蓝色区域就是内部引力释放点的游移范围 , 也就是说 , 引力探测器只是探测到了内部引力探测点的位置 , 本以为避开了这个位置以为就可以逃脱引力束缚 , 但实际上这个引力释放点的影响范围的形状非常不规则 , 原路线处在这个引力范围 , 最终导致了k00的毁灭 。
BIT对舰长的分析表示赞同 , 但是舰队并非无计可施 。 BIT指着一个大概区域的多次探测结果图说道 , 每一个区域的大小和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而且只要不在区域内部 , 附近经过的物体只要以0.4‰的光速驶过就足以挣脱其强大引力的束缚 , 好似在区域的边界有一堵墙 , 把引力都挡住了(上图中的蓝色线圈就可以理解为这堵“墙”)!“墙”内的引力强到足以摧毁整个舰队 , 但是“墙”外的星体就没有那么大引力 。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确定舰队前面这块空间内的所有类似区域(不只有探测出引力释放点 , 还要找出引力释放点的影响范围 , 即找出若干个上图中的蓝色不规则区域)就可以有效躲避 , 从而穿越这个引力沼泽!
星牛很机灵地问道:每个引力区域的引力释放点在不断地游移 , 我们如何确定每片引力区域的形状和大小呢?换句话说 , 我们如何知道每个区域的边界从而有效躲避?
BIT进一步指了一下之前的探测图说道:大家仔细看 , 每个区域的引力释放点位置虽然都在不断地变动 , 但是不同区域之间的引力好像存在差别 , 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观测到的有限个数的点就贸然确定其边界 , 因为完全有可能在我们忽略的没有观测到的地方有一个延伸出来的小空间恰好就是属于这个可怕的引力区 。
星牛:那你说了半天白说… …
BIT说 , 别着急 , 你忘了上次的经历了吗?这些小星体的引力表现很有规律 , 我已经“看到”了决定每个星体引力大小的特征:星体直径、星体密度、星体温度、星体周边迷你行星数等;每个星体都可以表示为一个点 , 比方说这个星体 , 说着 , BIT指向探测图上的一个小星体 , 这个小星体就可以表示为(21 , 443 , 322 , 53 , 1.9 , 55 , … … , 88)分别表示其体积为直径21 , 密度443 , 温度322 , 周边迷你行星数目53.. ….
星牛抢说:然后判断他们哪一个是强引力星体 , 哪个是弱引力星体吗?
BIT说 , 不!因为我们事先不知道哪种星体属于强引力星体 , 哪些属于弱引力星体 , 所以我们就没法事先训练好一个监督模型用来判断其他星体 。 通过特征映射我么可以看到 ,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蜘蛛网一般的星体阵 , 在引力上的表现实际是成簇的 , 也就是映射之后的特征空间上属于同一个引力区域的星体之间距离很近(就像上图中蓝色线圈内的天体 , 在引力上表现为一簇或者一类) 。 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这些簇 , 找到每个引力区域!为了把所有相近的强引力星体所在的区域判断出来 , 得通过他们在新的特征空间上的“距离” , 比方说这个星体aa和这个星体bb他们分别被表示为(212 , 54 , 12 , 98 , 807 , 33… …, 666)和(31 , 56 , 389 , 90 , 70 , 154… … , 781) , 那他们之间的距离就是
还没等BIT说完 , 星牛就抢着说 , 两点之间的距离我还是会算的 。
BIT笑笑接着说:为了更好的说明过程 , 先明确几个概念:核心点是其周围具有与之足够接近的点 , 如果找不到这样接近的点那它就是离群点 , 孤零零的 , 足够接近这个必须用一个数字来约束 , 小于这个距离的都是能彼此够得着的 , 接下来我们可以按照这个规则来找出那些强引力天体的区域群了 。
(1:首先找到一个引力释放点P
(2:根据我们约定的这个足够近的距离值找到这样的接近(不是指物理距离 , 而是指根据多个特征维度表示出来的特征空间上的距离)天体形成一簇或者一类
(3:如果找不到这样的点 , 也就是某个点孤孤零零 , 周围没有接近的其他点
(4:重复上述步骤 , 直到把所有的天体都这样查找一遍
推荐阅读
- 史无前例!科学家发现恒星中大型有机分子,外星人体型也将巨大?
- 冷知识:眨眼让我们的大脑得到休息!关于眨眼的6个小知识
- 科学家发现神奇物种,能生蛋还能产仔,人类或正见证它的进化
- 难道“我们”才是外星人?美国科学家:人类可能来自其他星球
- 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吗?这三种速度从理论上来说已经超过光速
- NASA宇航员准备执行太空行走任务,危险重重,俄罗斯会配合吗?
- 危险的参宿四:比太阳大7亿倍,随时可能爆炸?科学家进行预测
- 天文学家在5亿光年外,发现超新星爆发
- 人类并不弱,在外星生命眼里,我们就是“超级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