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被形容“开了挂”的一年 你看到了吗?( 二 )


“人造太阳刷新世界纪录”
5月28日 , 中国科学院传来喜讯 , 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取得新突破 , 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 , 创造托卡马克实验装置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 向核聚变能源应用迈出重要一步 。 地球万物生长所依赖的光和热 , 都源于太阳核聚变反应后释放的能量 。 而支撑这种聚变反应的燃料氘 , 在地球上的储量极其丰富 , 足够人类利用上百亿年 。 如果能够利用氘制造一个“人造太阳”来发电 , 人类则有望彻底实现能源自由 。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人造太阳可控核质变装置正式建成 , 并实现放电 。 标志着我国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变研究的前列 。

“空间站建造大幕全面拉开”
随着神舟12号、13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 这意味着中国的载人航天已实现太空往返常态化 。 众所周知 , 空间站是人类研究外太空的尖端科技 , 空间站将作为科学研究和开发太空资源的手段 , 为人类提供一个长期在太空轨道上 , 进行对地球观测和天文观测的机会 。 是了解宇宙天体位置、分布、运动结构、物理状态、化学组成及其演变规律的重要手段 。 同时空间站也能给研究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航天医学、材料科学、流体物理、燃烧科学等提供比地球上好得多 , 甚至在地球上无法提供的优越条件 , 直接促进这些科学的进步 。 中国航天从无到有 , 如今一跃成为航天大国 , 这里面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在背后默默的辛勤付出而换来的 。 中国航天以自立自强的科学精神 , 交出了一份让国人振奋、世界赞叹的精彩答卷 。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
9月23日 , 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我国科学研究成果论文 , 在实验室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全合成 , 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 。 这项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 , 将对下一代生物制造和农业发展带来变革性影响 。 目前 , 这一研究成果尚处于实验室阶段 , 距离落地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要实现从1到10的发展和从10到100的跨越 , 还需科学家持续攻关 。 但不得不承认 , 如果人工合成淀粉这项技术真正的工业化了 , 那么人类可以说是进入到了一个新纪元 , 一个无限食物的世界!

“祖冲之二号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
研发具有实用价值的量子计算机 , 一直是量子计算领域最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 , 量子计算被认为可能是下一代信息革命的关键技术 。 去年十月 , 潘建伟团队进一步研制出了66比特的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2.0” , 在随机线路采样任务上实现了量子计算优越性 , 所完成任务的难度较2019年谷歌“悬铃木”高出2—3个数量级 。 与此同时 , 潘建伟团队升级版的“九章2.0”也极大提高了其量子优势对于高斯玻色采样问题 。 计算时间比上代快了近百倍 。 并且“九章2.0”还具有了部分可编程的能力 。 九章2.0”和“祖冲之2.0”的出现 , 使我国成为唯一在两个物理体系中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国家 。

“莫干1号和天目1号超导量子芯片”
量子芯片作为量子计算机最核心的部分 , 是执行量子计算和量子信息处理的硬件装置 。 12月17日 , 浙大朱诗尧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研发出了两款量子芯片——天目一号和莫干一号 。 值得一提的是 , 目前该研发团队已经拥有从超导量子芯片设计、制备、封装到测控的全栈式研发能力 , “莫干1号”与“天目1号”均为团队自主研发制备 。 同时 , 团队还建成了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集成化量子测控平台 , 可以实现多种复杂的量子实验 。 可以说 , 我国的光量子芯片技术已经突破了一系列难题 , 正在走向标准化的路上 。 未来在量子计算机领域的生态建设将占据主动地位 。

中国已经在多个领域实现了从跟随模仿到齐头并进 , 甚至在少数领域还实现了反超 , 相信中国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 我们在科技带来喜悦的同时 , 不要忘了背后默默付出的每一个人 。 正是因为他们在背后默默地付出 , 才有我们现在稳定幸福的生活 。 至此致敬每一位默默付出的科研人员 。 看完全文 , 大家有何感想呢?请在评论区写出来 。 我是探索宇宙 , 我们下期再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