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这门课引导学生从地理学角度去分析世界、理解中国 小小地球仪转出大视野
“乌克兰处在东欧平原进入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关键位置 , 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耕地资源 , 可以给整个欧洲提供大量油气能源和粮食 。 ”在华东师范大学的一门叫做《中国发展与世界变局》的课堂上 ,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教授刘承良启发学生从地理学角度思考乌克兰危机形成的原因 。
作为一门面向全校研究生的通识课程 , 《中国发展与世界变局》由华东师大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教师团队开设并主讲 , 按照世界理论与中国智慧、世界变局与中国影响、全球治理与中国方案的内容逻辑 , 帮助学生理解世界变局中的原理和规律 , 围绕全球治理困境和中国治理方略 , 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国内外重大发展议题 。
想要选修到这门“爆款”课可不容易 。 2021级人文地理学专业的刘通就是在经历了一番波折之后才抢到课 。 最初 , 课程规模设定在30人左右 , 由于很多学生反映抢不到课 , 学校便将课程调整到50人 , 之后又再一次扩大到150人 。 前前后后历经3次扩大调整 , 这堂课到底有何魅力?
“我们希望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底气和自信”
中国为什么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面对挑战 , 中国为什么行……这些看起来是国际关系课堂上的内容 , 学生们在地理课上 , 用另一种视角找到了答案 。
“中国的科学技术实力不断赶超美国 , 而且科技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一些西方的科技强国 。 ”在一份分析中美间科技竞争力的调查报告中 , 学生们经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之后得出了这样一条结论 , 报告从改革开放、集聚人才以及深圳地理位置等角度 , 深入分析了中国科技繁荣发展背后的原因 。 “课堂上 , 学生们能够认识到中国在全球发展过程所面临的挑战和危机 , 也会看到中国发展取得的突出进步 , 我们希望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底气和自信 。 ”华东师大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说 。
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杜德斌和刘承良发现 , 我国在推行“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 , 非常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做支撑 。 然而 ,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同步交织的历史时刻 , 学生们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认知仍显不足 , 这成为他们开设这门课的主要原因 。
“为什么要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如果学生不了解巴基斯坦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 , 也就不能理解其重大意义 。 ”杜德斌认为 , 地理和人文、经济、科技、政治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 本身就具备很强的政治属性 , 这门课程就是要深挖专业知识 , 让学生把地理学知识和国家政策、国家发展结合起来 。
课堂上 , 杜德斌经常用实物世界地图和数字地球仪作为辅助教学工具 , 地球仪轻轻一转 , 学生们见到了更大的世界 。
“中国一心一意谋发展 , 为人民谋幸福并不是一句口号 。 ”让2021级人文地理学硕士生孙舒琦印象最深的是 , 在讲到“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智造”时 , 杜德斌告诉同学们 , 我国其实正遭遇着很多技术创新的限制 , 中国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 。 这让孙舒琦反推到青年的新时代使命 , “看到这么复杂的国际形势后 , 我第一次感觉到紧迫感和危机感 , 国家不容易 , 作为一名青年不仅仅是为自己的前途学习 , 也要为国家的富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 。
从地理学角度去分析世界、去理解中国 , 本身就是一堂大思政课
“每一棵树都有它的倔强 , 无论是扎根在干旱而粗犷的沙漠 , 还是生长在雨热充沛的热带雨林 , 它的倔强是成为最繁茂的那棵 , 把种子洒在北方的平原丘陵、东面的大海岛屿、西部的高原盆地 。 ”这是华东师大2016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熊春写给贵州织金县熊家场中学同学们的一封信 。
2018年暑假 , 学院组织起了一支地理考察队伍 , 作为课外实践活动 , 熊春和十几名同学一同去往贵州支教 。 他们看到了贵州的地形地貌 , 体验了不同的人文风情 , 也开始关注祖国不同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 熊春回忆起当时的场景 , “下火车是在隔壁的城市 , 之后坐公交、转大巴、再转公交 , 数个小时之后 , 我们才到达镇上的小学” 。 这是熊春第一次体验山区的交通 , 也让她亲身体会到了地理位置、城市交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 “这些都是之前在书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 , 但当我看到地区发展可以借助周边城市资源时 , 我也理解了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 。
一直以来 , 人们对地理的认知局限在了山川河流、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的内容 , 其实 , 在人文地理中会涉及经济、科技还有区域发展 , “地理学科就是需要去认知这些规律 , 解读并运用这些规律” 。 在课堂上 , 杜德斌和刘承良经常强调location(区位)和connection(联系)两个单词 , 他们认为 , 从地理学角度去分析世界、去理解中国 , 本身就是一堂大思政课 。
在刘承良看来 , 地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区域性 , 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形成独有的社会文化 , 当学生们去思考“为什么工业革命会发端于欧洲”“地理位置、人文风情在创新发明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等等 , 便可以启发学生反推到中国的发展 。 “中国想要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 能从欧洲得到什么启示”“为什么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我国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尽管课程涉及的知识广泛 , 但最终都会落脚到“提出中国方案 , 实现学术报国”上 。 这正是课堂的归宿 。
两个单词背后的全局性战略思维 , 带给了熊春很大启发 。 十几天的贵州支教生活 , 熊春在思考如何向熊家场中学的同学们传达地理思维 。 喀斯特地貌是贵州南部的典型地貌 , 从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出发 , 她向当地的师生介绍了贵州的自然特征、旅游资源、人文特征等等 。 “我觉得每个人都是一棵树 , 不管生在贫瘠的土地 , 还是富饶的土地 , 希望我们都可以认识自己的家乡 , 也可以见到更大的世界 , 但是同时不要忘记自己的根 。 ”熊春说 。
有位“旁听生”是服务基层的实践者
黄筱彧是华东师大人文地理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 , 2018年硕士毕业后 , 他进入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工作 。 离开校门 , 他成了一名服务地方的年轻干部 , 两年的农村基层服务经历 , 让他深切感受到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和战略思维对工作产生的巨大影响 。
“城市规划工作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指南针’ 。 ”黄筱彧所在的成都市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地 , 他所从事的城市规划工作又对城市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 刚开始工作时 , 黄筱彧会面临很多困惑 , 每当这个时候 , 他便经常向杜德斌请教交流 , 把最新的学科前沿成果融入自身工作中 。 如今 , 他成了《中国发展与世界变局》这门课的“场外旁听生” 。 下班后 , 他就会和在校学生一起“云”同步听课 。
“我觉得这门课非常值得我深思细学 。 ”黄筱彧觉得 , 课程里融合了世界地理学、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背景知识 , 这些都有助于自己理解国家治理方案的内在逻辑 , 进而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地方发展 , “这也是我工作的初衷” 。
让刘承良印象很深的是 , 在一堂讲中国海上交通运输格局的课上 , 刘承良告诉学生 , 我国对外经贸往来高度依赖海峡和通道 , 但是重要战略资源运输通道也面临着外部威胁 。 下课后 , 便有一位同学找到他说:“老师 , 我可不可以参军?”半个学期之后 , 刘承良便得到了这名同学参军入伍的消息 。 “当我看到他们义无反顾地为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的时候 , 我真心为他们骄傲和自豪 。 ”刘承良说 。
有学生选择携笔从戎 , 也有学生选择扎根西部 。 “许多毕业生选择去祖国西部 , 运用所学的地理科学知识 , 根据西部各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进行产业布局 , 为西部的建设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 , 这便是我们教书育人的目标之一 。 ”杜德斌说 。
【地理学|这门课引导学生从地理学角度去分析世界、理解中国 小小地球仪转出大视野】中青报·中青网见习采访人员 许子威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阅读
- 最新消息|Zeta Surgical走出隐身模式 为图像引导的手术设备融资520万美元
- Apple|苹果公司引导客户通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向乌克兰正在发生的危机捐款
- 华海智|顶层设计 政策支持 引导培育 我市7家企业入选第六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 证券时报|引导外卖等平台进一步下调商户服务费标准
- CNMO|加快建设!12部门:引导电信运营商加快5G建设进度
- 最新消息|美团港股跌逾15% 发改委文件称引导外卖等互联网平台企业下调服务费标准
- 最新消息|美团港股跌近10% 发改委文件称引导外卖等互联网平台企业下调服务费标准
- Open|GRUB 2.12定于今年发布 引导安全性将得到持续改进
- 电子商务|外卖骑手降速等于降薪 外卖平台有责正确引导
- IT|冬奥开幕式有爱一幕:开幕式引导员的虎头帽强力吸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