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化肥|洗脑抽奖请吃饭 诱导购买“花样多”

又到春耕备耕用肥时 。 《经济参考报》采访人员近日在安徽省南陵县、怀远县、定远县等产粮大县走访了解到 , 当前一些地方频现的流动商贩推销“问题化肥”现象令人头疼 , 有的商贩盯住大龄种粮农民 , 有的商贩盯住执法监管薄弱地带 , 将伪劣化肥或低价磷肥、有机肥“忽悠”成高价的复合肥 , 通过免费接送、专家“洗脑”、请吃请喝等方式诱导购买 , 不仅坑了农民、毁了粮食 , 而且破坏市场正常秩序 。
“忽悠”花样五花八门
春回大地暖 , 用肥正当时 , 江淮大地一片忙碌景象 。 在芜湖市南陵县何湾镇 , 几位搬运工正将化肥从农资店搬运上车 , 准备送到当地种粮农民家中 。
家住临近乡镇南陵县烟墩镇的汪姓种粮大户 , 对于去年购买的不合格化肥至今仍后悔万分 。 “这两年 , 我遇到不少流动商贩来推销化肥 。 ”他带着《经济参考报》采访人员来到自家仓库 , 拿着一个化肥包装袋说 , 去年他花8000元购买了95袋化肥 , 被当地市场监管部门鉴定为不合格化肥 。 用了这种肥料后 , 玉米亩产量从往年的超过1000斤减少到300斤左右 。
“他们派车把我们拉到何湾镇 , 有专家培训 , 说买化肥请吃饭还送酒 , 买的多的现场还能砸金蛋抽奖 , 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就买了 。 ”这位年近花甲的种粮大户说 , 当时现场去了七八十人 , 八成农户都订购了化肥 , 有的买了几袋 , 有的买了三四吨 。
与上述种粮大户同去的77岁的宋姓村民说 , “俗话说‘拿人手短、吃人嘴软’ , 不好意思不买 , 就买了5袋 。 ”以为真像宣传的那样管用 , 没想到用了这些化肥后 , 自家水稻减产三分之一 。
淮河之畔 , 产粮大县蚌埠市怀远县 , 同样也有农民反映流动商贩推销问题化肥的情况 。
69岁的怀远县河溜镇一位村民指着还未使用完的几袋化肥说 , 去年8月 , 他买了流动商贩在县城宾馆授课后销售的肥料 , “说是复合肥 , 实际是磷肥 。 当时买十袋送五袋 , 相当于每袋106元 , 相较于市场上复合肥价格便宜约50元 。 但实际磷肥市场售价每袋仅40元左右 , 这种肥料用在红薯地里后 , 红薯结得细而且小 , 真是贪小便宜吃大亏!”
《经济参考报》采访人员走访了解到 , 此类推销“问题化肥”的流动商贩活跃于乡村市场 , 目标客户一般为大龄种粮农民 。
“个别农户因流动商贩送货上门、价格便宜 , 且对化肥质量缺少一定的鉴别能力 , 给销售假冒伪劣化肥的流动商贩提供了可乘之机 。 ”安徽省市场监管局执法稽查处副处长周玉战说 。
滁州市定远县蒋集镇一位王姓种粮大户说 , 他去年在流动商贩推销下买了15袋化肥 。 “当时商贩开车把我们接到隔壁乡镇 , 请吃饭喝得醉醺醺的 , 看大家都买了 , 我也就买了 。 我们去了至少20人 , 大多数都买了 。 ”他说 , “市场价一百多 , 培训后只卖七八十 。 ”
【问题化肥|洗脑抽奖请吃饭 诱导购买“花样多”】“当时他们宣称是复合肥 , 但没想到撒到庄稼地里没啥效果 , 后来我又到正规农资店买了化肥 , 多花了冤枉钱 。 ”王姓种粮大户指着自家门口堆放的化肥说 。 采访人员看到化肥包装袋上印着“复合蛋白酶磷(钾)肥” , 写明有效磷含量大于等于14% , 并未出现复合肥所需的氮元素和钾元素含量标识 。 蒋集镇农技站负责人说 , 这其实就是磷肥 , 当做复合肥撒下去肯定会影响庄稼生长 。
“屡打不绝”原因何在?
《经济参考报》采访人员在产粮大县走访中 , 多位基层执法人员和监管部门干部表示 , 流动商贩不惜铤而走险 , 潜入乡村销售伪劣等问题化肥 , 不仅坑了农民、毁了粮食 , 还破坏了市场秩序 。 尽管相关执法监管部门保持严打高压态势 , 但流动商贩推销问题化肥现象仍“屡打不绝” 。
那么 , “屡打不绝”的原因何在?
怀远县荆山镇一家农资店许姓店主分析认为 , 往年复合肥价格低 , 流动商贩制销伪劣化肥的利润空间有限 , 这两年 , 原材料价格上涨 , 一些品牌化肥价格“一涨再涨” , 正规农资店卖一袋化肥也就挣三四块钱 , “磷肥市场价每袋约40元 , 他们通过‘忽悠’可以卖100多元 。 巨大的利润空间 , 刺激不法商贩流动兜售不合格化肥 , 有的甚至利用当地小厂加工售卖 。 ”
一方面部分市场主体唯利是图用“歪招”;另一方面执法监管存在薄弱环节 , 让不法流动商贩钻了空子 。
“对于流动商贩推销的化肥来说 , 抽检是个难题 。 ”安徽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分析认为 ,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对象必须是依法设立、取得证照的生产企业、销售企业或个体工商户 , 流动商贩不适用监督抽查方式监管 , 往往让不法流动商贩钻了空子 。
基层执法监管干部表示 , 有的流动商贩踩好点 , 选择节假日期间邀请村民开会 , 送货时间集中在夜晚 , 等监管部门接到举报再赶往现场 , 早已人去楼空 。
查处打击难 , 也是执法监管的薄弱环节 。 安徽省市场监管局个私经济监管处副处长张文浩表示 , 这些流动商贩推销化肥流动性强、隐蔽性强 , 为了逃避监管部门的查处 , 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 在推销化肥的时间点和地域上非常灵活 , 很难掌握其行动轨迹 。 多位被“忽悠”农民也反映 , 上门动员的不少是外地口音 , 流动作案特征明显 。
《经济参考报》采访人员在多地采访发现 , 涉事人面对此类问题时 , 有的抱着“亏了就亏了”的心态 , 有的举报但没有下文也就不了了之 , 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不法商贩 。
“我当时发现流动商贩推销‘问题化肥’现象后 , 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打过举报电话 , 但接电话的说化肥管理属于农业部门 , 后面就没有了下文 。 ”一位乡镇农技站负责人无奈地说 。
如何维护种粮农民权益?
化肥是关系粮食安全的特殊商品 。 针对不法流动商贩 , 周玉战表示 , 一方面加大打击力度 , 要追根溯源、刨根问底;另一方面要多部门联合执法 , 构建跨区域联动机制 。
《经济参考报》采访人员了解到 , 针对流动商贩推销“问题化肥”、不法分子制售假劣化肥等问题 , 安徽省高度重视 , 要求各地严查严打 , 维护种粮农民权益 。 定远县、南陵县、怀远县等地反馈称 , 当地已经积极开展整治行动 , 以实际行动维护农民权益 。
定远县对全县5家肥料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检查的同时 , 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把检查肥料经营门店和进村入户倒查相结合 , 坚决遏制“忽悠团”进村推销肥料现象 。 南陵县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公安等多部门立即对全县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再次进行全面梳理摸底 , 将进一步健全监管常态长效机制 , 加大农资产品质量抽检力度 , 对南陵县辖区内销售的肥料进行抽检全覆盖 , 把不合格农资商品清出柜台、仓库和市场 。
对症下药 , 方能药到病除 。 多位干部群众和专家认为 , 遏制流动商贩推销“问题化肥”“屡打不绝”现象 , 还需坚持全国“一盘棋”思维 , 补齐全链条监管短板 , 在全社会织牢共治网络 。
“随着国家加大对化肥市场的监管力度 , 一些伪劣等问题化肥制销人员已摸清监管‘盲区’ , 选择流动作案 , 从盯住农资店向走村入户‘一对一’销售转变 。 ”受访的市场监管部门干部建议 , 当务之急还是健全全国联防联控机制 , 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公安等部门加强联动 , 针对坑农毁粮新动向 , 创新思维、以变应变 , 加大联合检查执法力度 , 重点加强对偏远地区、小型化肥企业的监管 , 做好源头治理 , 避免农民财产受到损失 。
“需要发挥乡村基层组织‘观察员’‘吹哨人’作用 , 加强社会共治 。 ”张文浩认为 , 要积极发挥乡镇、街道、社区以及村两委等基层组织更加贴近农村市场的优势 , 深入了解当地化肥市场状况 , 发现问题线索及时举报 , 及时打击 。 同时 , 鼓励质量优、信誉好、价格公道的正规商家 , 采取优化网点布局 , 提供送货上门等便民措施 , 更好满足农户用肥需求 。
“多部门共同加大宣教力度 。 ”滁州市定远县绿色亲情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谢发清建议 , 发挥科技特派员和农技人员作用 , 将关口前移 , 提供多种方式让农民能在选购前了解和掌握产品消费知识 , 同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 , 加大处置力度 , 构建督办机制 , 确保维权有“着落” 。 □采访人员 水金辰 姜刚 金剑 合肥报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