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实战被包围后基本相当于输掉?
结合几个战例,我们看看:一旦被包围,形势将有多么不利 。
在袭击下迅速崩溃:辽西会战先别急着聊补给断绝问题 。
因为:只有在极端有利的情况下,攻击方基本不担心外围解围部队,攻击方才敢“长围久困” 。大部分情况下,攻击方都想速战速决,尽快结束战斗 。
比如,在淮海战役中,对黄百韬、黄维,我军是争取尽快歼灭的,而对于最后的杜聿明集团,则可以长围久困,以利全局 。
日本自卫队《作战理论入门》更是指出:包围作战成功的条件,是快速歼灭被围之敌,不给敌人调整部署的时间 。
所以,一旦被包围,最先要担心的,是被迅速歼灭 。
廖耀湘,就是栽在这里 。

文章插图
辽沈战役时,廖耀湘率领9兵团奉命支援(后为收复)锦州,被我军阻击于黑山、大虎山一带120平方公里的广大战场 。
攻陷锦州后,林帅决心收拾掉他 。
林帅一面令攻锦部队转入休整,以麻痹廖耀湘 。
同时,各部队悄悄张开大网:8纵、独2师阻敌往营口退路,6纵、5纵断敌往沈阳退路 。各部行动极为隐秘,黄永胜的6纵甚至“失联” 。
各部到位后,我军立即发起歼灭战!
廖耀湘兵团原本处于进攻、行军状态,突然遭到包围打击,猝不及防 。
攻击开始后不久,廖耀湘的指挥不就被打掉,9兵团各部失去统一指挥,更是一团乱麻 。
我军采取“乱战”战术:各部不需请示上级,即果断迂回穿插,对敌分割歼灭 。
国军仓促作战,既无统一指挥,又无既定方略,乱打乱跑,迅速崩溃!
最后,9兵团5个军10几万人,包括了“五大主力”的新1军、新6军,在2天内被全歼!
失去活动空间而迅速被歼:坎尼会战、孟良崮战役、街亭之战、新加坡战役辽西会战,廖耀湘兵团分布在120平方公里的广大战场,因此被我军迅速穿插、分割歼灭 。
那么,如果大军猥作一团,会不会避免迅速崩溃呢?
不一定!
被包围,首先意味着活动空间被限制了 。而打仗,没有空间是不行的 。

文章插图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坎尼之战 。
当时,汉尼拔以骑兵侧翼迂回,包围兵力多于自己的罗马军 。
罗马军只得收缩阵型,以抵御敌军的冲击 。
可是,随着包围圈被收紧,最后,罗马士兵连挥舞短剑的空间都没有了!
战斗,由此变成了屠杀!
在美剧《权力的游戏》中,“私生子之战”(主角险些被歼部分)就生动的再现了这一情景(仅为个人看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拍得还算靠谱 。失去活动空间后,巨人也好,拥有主角光环也好,在挤压之下一点还手能力都没有 。
同时,失去活动空间,也意味着你可能会失去一些原本不需要补给来解决的必需品 。
比如,街亭之战 。
张郃围马谡于山上,截断水源,马谡立马崩溃 。
同样,在新加坡战役中,日军控制新加坡城水源地被控制后,8万装备精良的英军,立马投降!
而张灵甫,也吃了这个亏 。
孟良崮是花岗岩石头山,缺水 。

文章插图
整编74师的水冷式机枪在连续射击后,由于没有缺水无法持续长时间射击,使该军火力大减,最终被歼!
防不胜防,直接被歼:碾庄战役、陈官庄战役如果我足够厉害,被包围后阵地不紧不疏,防御得当,是不是就不会被直接歼灭了呢?
可以问问黄百涛、黄维 。
这两位一板一眼的,被围后,立马妥善部署防御,我军既无法穿插分割,也难以直接快速攻破其阵地,而且,我们当时还没条件“长围久困”,因为阻援作战依然很激烈,三股敌军一旦合流,后果不堪设想 。
可是,阵地是死的,人是活的 。
被围者被限制在阵地,一个萝卜一个坑,调整难度大 。
而围攻方在外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部署 。

文章插图
碾庄战役,黄百涛的抵抗给我军带来极大困难 。
我军迅即总结教训,调整部署 。
战术上,该运动战为村落阵地攻坚战,以迫近作业突破敌坚固防御阵地,利用暗夜把交通壕修到敌人阵地前沿,然后突然进攻 。
战役部署上,确立“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逐个争夺敌人火力点和所占村庄”的原则,并对攻击重新做出部署 。
其后,我军逐渐推进,取得胜利 。
双堆集战役,由于黄维的顽固抵抗,我军进攻部队一度伤亡严重,战事一度陷入僵局 。
战术上,我军果断调整,采取”地堡对地堡,战壕对站壕“的办法,以大规模迫近作业,把交通壕一直挖到敌人防御前沿,攻占一村巩固一村 。
战略上,我军采取“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的战略,调整兵力,以华野三纵、十三纵、特纵一部加强进攻力量 。
总的来说,即便被围一方部署得有章法、严阵以待,但毕竟活动受限,调整空间有限,攻击方针对防守方情况,做出针对性调整,仍然能使敌军崩溃!而且,调整后,进攻方即便失败,退回去再来就是,被围方一旦失败,战斗就结束了!
心理影响:淮海战役除了肉体上的折磨,四面受敌的态势,也容易引发心理上的崩溃 。
首先,是指挥官心理的崩溃 。
古代,由于通讯不发达,一旦被围,就意味者消息断绝 。
因此,心理战高手,往往利用此有利态势,从心理上击溃敌人 。
比如:吕蒙袭击南三郡之战时,零陵一度坚守 。
当时,刘备、关羽紧急增援,孙权、鲁肃已令吕蒙放弃进攻零陵,与鲁肃会合 。
吕蒙利用零陵消息断绝,实施心理战,找到零陵太守郝普的好友,释放假消息:刘备被夏侯渊牵制,关羽被孙权击败,吕蒙一旦破城,你全家遭难!
郝普投降 。得知真相后大哭!

文章插图
同样,在抗美援朝初期,美军一度在后方出现我军穿插部队时,就担心被我包围,迅速后退,使战场态势发生微妙变化 。
其次,是士兵心理的崩溃 。
当然,在通讯发达后,像吕蒙那样实施信息欺诈的方法已经很难了 。
不过,士兵的士气就很难维系了 。
不利的态势,敌人的传单,不断的谣言(往往会伴随着酷暑或严寒),对士兵的决心都是极大的考验 。
淮海战役中,双堆集、陈官庄,国军被围期间都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投诚 。
补给断绝而亡:不详述当然,即便作好了一切坚守,如果围困长期持续下去,也是要失败的 。
被包围后,陆地、水面补给线肯定是被断绝了 。
日子一长,饭都没得吃了 。
被长围久困,是必死之棋 。
这种例子就不详说了 。

文章插图
一来,像长平之战这样的战役,各位想来都听腻了 。
二来,在未来战争中,补给断绝,甚至包围的意义已经完全不同了 。
新时代的围困【为什么实战被包围后基本相当于输掉?】随着空中力量的发展,战争已经立体化,围困的意义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
1、空中运输、机动变得普遍,纯地面包围效果意义大打折扣 。
早在二战时,空中补给就已经非常普遍 。
在缅甸战场,被日军围困于辛泽瓦的英军就因为空中补给而得救 。
不过,由于当时空中力量的规模,技术限制、机场限制等因素,在大规模作战中,空中补给往往是杯水车薪 。如斯大林格勒,德军的空中补给基本上没有改善德军的困境 。
而在解放战争中,得到空中补给的国军,也从来没有因为空中补给而实质性改善困难 。
不过,美国陆军如今的空中运输能力与二战时期各国已经完全是两个概念 。
同时,美国陆军也出现了“飞行化”趋势,可以大规模空中机动 。
本来你想去袭击他的屁股,他一飞,跑到你屁股后面去了!
所以,今天,如果不能控制天空,即便从地面上围困了敌军,其实仍然不算围困···
2、不从地面包围,依然可能达到过去包围的效果 。
如前所说,包围的优势是:限制敌人活动、多方位打击敌人、瓦解敌人心理、切断敌人补给 。
今天,达到这些目标,未必要从地面包围对手 。
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中,美军就在不地面包围的情况下达到了这些目标 。

文章插图
美英等强国的战机随时监视战场,地面敌军的运动都会遭到毁灭性打击 。
因此,尽管弱国军队在地面上没有被围困,但依然只能隐藏起来,不敢机动,依然只能在敌人日复一日的轰炸下陷入困境 。
当然,以上所举例子,都是实力悬殊的战争,在大国级别的角逐中,效果如何,尚无证据 。
不过,科技在不断进步,战争的形势也在不断变化,不可能以过去战争的眼光来看待新时代的战争 。
过去,一旦陷入包围,情况就变得危险了 。
如今,包围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得更立体、全面 。
不忘过往战争的经验教训,着眼现代军事的新发展 。
相信:下一场战争,被包围的,一定是我们的对手!
其他网友观点在实际的战争中,一旦被包围了,就意味着后勤补给中断,而一旦后期补给中断了,军队就支撑不了多长时间,补给很快就会消耗完,到时除了拼死一战就只能投降了 。
比如说二战时期德国人发明的“闪电战”,其核心就是在战争初期利用装甲部队的快速突破能力,迅速在对方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然后装甲部队就直接攻到敌军后方,同时步兵跟着装甲部队的进攻路线,一路上占领各个重要据点,往往当装甲部队攻打敌军后方的时候,也就完成了对敌军的合围 。

文章插图
在二战期间,军队的消耗非常大,苏军士兵平均每天的物资消耗就达到了90公斤,这其中不仅包含了食物等生活必需品,还有弹药、燃油等其他物资,一旦被德军合围,后勤补给中断,那么军队中存量的物资实际上就支撑不了多长时间,尤其是战况激烈的时候,物资,尤其是弹药的消耗就更大了,一旦弹药没了,你就是有再多的军队,难道要拿着棍棒刀枪去跟武装到牙齿的德军拼命呢?那就基本等于屠杀了,所以当苏军被德军合围后,往往支撑不了几天,就只能选择投降 。
在具体的战例中,如人类史上最大的围歼战基辅战役,双方真正的拼刀拼抢下来,苏军伤亡19.3万人,德军伤亡13.2万人,但最终结果是苏军损失了近85万人,除去战斗的伤亡,剩下的65万多人全是被俘的,这样一来,最终的结果就是德军损失约13.2万人,苏军损失约85万人,巨大的损失悬殊就是这样造成的 。
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发动的一系列围歼战,如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真打起来的话,苏军与德军的伤亡差别并不大,最终苏军损失远高于德军,都是因为德军利用“闪电战”战术,实现了对苏军的合围,切断了苏军的后勤补给,导致被围的苏军最终弹尽粮绝,彻底失去战斗力 。
其实“闪电战”就是一种合围对手的战术,只要实现了对敌军的合围,那么对手的战败就只是时间问题 。

文章插图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的绝大多数损失都是在被德军合围后部队只能投降造成的
再如二战末期,苏联在东北对日军发动的攻势,70万日本关东军在短时间内被打得全军覆没,最终的结果是苏军伤亡3万多人,日军伤亡8.2万人,而日军被俘的就多达65万多人,最终的损失就是苏军损失3万多人,而日军则损失了70万人 。这也说明苏军与日军的实际交战并不激烈,日军大多是在被苏军合围的情况下选择了投降 。
所以在整个二战期间,大型的围歼战役从来都是力图切断对方补给线,将敌军合围来实现胜利的 。不过二战这种现代化战争毕竟消耗很大,而在古代战争中呢?其实也同样如此 。

文章插图
在古代战争中,物资消耗没有现代战争这么大,毕竟在冷兵器时代,作战的胜负最终要靠双方的近身肉搏决定,不过即便是这样的战争,在被对方合围的情况下,也很少能出现翻盘的 。
合围战更典型的例子就是曾国藩,他可以说是把合围战玩到了极致,也就是所谓的“结硬寨,打呆仗”,比如合围安庆和天京,都用了两年的时间,从实质上来说就是围死对方,断了对方的补给,然后就只守不攻,慢慢把对方耗死的战术 。
原因还是在于后勤补给,古代战争的后勤主要是粮食,打仗毕竟是个体力活,没有充足的食物,饿着肚子上战场,士兵也不会有什么战斗力,如果食物消耗殆尽,士兵断了粮,最后不是饿死,就只能投降 。所以在古代的围城战中,经常会出现围而不攻的情况,因为攻城战往往伤亡巨大,如果没有必要在短时间内攻下城池,一般攻城的将领都会选择围城,目的就是等到对方粮草消耗殆尽,城池就会不攻自破,自身也不必付出多少伤亡 。

文章插图
而且一旦被对方合围,不但后勤会中断,还容易引起军队的恐慌,而军队一旦出现了恐慌情绪,那么部队就会失去斗志,容易发生全军崩溃的情况 。
比如在明朝末年松山大战时期,洪承畴率13万明军主力进攻后金,却被皇太极断了后路,也就断了后勤部给 。在这种情况下,战斗肯定是无法继续进行了,只能撤退 。于是洪承畴就制定了分路撤退的计划,如果各军将领能按照洪承畴的计划有序撤退,至少也不至于惨败,但被断后路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军,引起了全军的恐慌,各军没有听从洪承畴的统一号令,各顾各地夺命狂奔,完全不成建制,结果就在这样的情况下,13万明军精锐就成了后金军宰割的目标,明朝末年最为精锐的军团就这样被皇太极消灭了 。
再如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赵括所率的45万赵军主力也是被白起实现了完全的合围,在这种情况下,赵括只能选择突围,而赵军突围的最佳时机是在刚被合围的那几天,毕竟部队在出击的时候应该携带了一些补给,还能支撑几天,也就是因为最初的几天没能突破白起的合围圈,赵军越到后面就越没有战斗力 。

文章插图
而白起的策略就是只守不攻,全军死死地守住各个要口,只要赵军不攻过来,秦军就不去主动出击,目的在于困死赵军的同时,尽量减少自身伤亡 。当然,如果出击的话,一旦出击失败,那么某个关口的守军就会大幅减少,赵军就很可能会从这个关口实现突围,这也是白起只守不攻的原因 。攻出去可能失败,但守下去只会赢不会输 。
赵军在被围困了45天后,全军弹尽粮绝,最终全军丧失斗志,也只能选择投降了 。
当然,战争中被合围的情况下,也不是没有翻盘的可能,只是这样的战例在历史上不多,更多的情况,是己方援军抵达,在外围突破了敌军的防线,才最终使被围的部队给解了围 。
其他网友观点为什么实战被包围基本相当于输掉 。应该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
第一,被切断了物资,特别是武器弹药的供应 。不要说现在,就是在二战时期,因为火力凶猛,弹药的消耗自然也就很高,靠部队自己一次性的携带,根本就不能坚持多久的高烈度战斗,必须要靠后方源源不断的支援 。因此后勤补给需求和任务是相当繁重的 。因为车辆、自行火炮、装甲战斗车辆都需要大量的油料 。如果有战损或者故障,还需要拖拽、修理 。除非是防守有坚固永久性堡垒的阵地,本身储藏有大量物资 。或者是小股部队有险要地势可以防守,并且能保证空投,并且有援军可以破围,大多数情况下,军队很快会供应不足,弹尽粮绝被消灭 。
第二,跟现代武器的作战效率有关 。在冷兵器时代,因为需要面对面作战,讲究的是密集使用兵力,用精锐作为刀尖,形成一种洪峰效应,将对方撕开压垮 。现代武器,一发大口径炮弹就有半径几十米的杀伤范围 。即使步枪的有效射程也能有几百米 。在二次大战时期,就已经是线性梯次部署 。将军队分散开,避免被对方大量杀伤,同时也利于发挥火力,控制足够宽大的地形 。到了现代,由于卫星定位系统,通讯便利,更加利于部队的部署和发挥火力 。军队部署在足够宽大并且有纵深的地形,才能够保证不被对方的重火力大量杀伤 。比如对方的战术导弹、航空导弹和制导炸弹、远程火箭炮、大口径自行火炮,一次射击就可以给对方毁灭性的打击 。而一支军队,一旦被对方包围(即使是对方的数量和火力逊于己方,只要掌握了有利地形一样可以做到 。),被围困的一方在一个固定的有限的空间,而对方在一个发散性的广阔的空间 。被围困一方的信息很快就会被对方掌握,从而利于重火力的发挥 。而被围困的一方,却很难掌握对方的信息,因为对方可以灵活的调动,不利于己方火力的发挥 。在这样不利的情况下,包围圈会越缩越小 。那么对方的重火力就能发挥越来越高的效率 。到最后,乱打一发炮弹就能打倒一群人 。所以说被围困,特别是对一只大部队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
综上所述,因为以上的两个原因,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支军队一旦被对方包围,基本上就算是输掉了 。
推荐阅读
- 为什么三八大盖可以打1000多米,而有些现代的突击步枪只能打400米?
- 二战时期的英国很富,为什么不装备半自动步枪?
- 为什么现实里能力平庸甚至生活贫穷的一些人反而嘲笑看不起白手起家打出季汉政权刘备的能力?这是什么心态?
- 为什么觉得水浒传中百姓生活水平比三国时期几乎没有任何进步?
- 玻璃水被冻住了怎么办
- 酒驾被查后多久可以申请驾照
- 为什么会车时要切换称近光灯
- 泥泞道路被陷如何脱困自救
- 不系安全带会被拍到吗
- 牛肉为什么被冷冻后会变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