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科学之恋⑩丨易小刚:用创新“杀”出一条血路
编者按:青年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足、创新能力强、创新潜力大 。 惟楚有材 , 于斯为盛 。 心怀理想、富有创新精神的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们 , 是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的生力军 , 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突击队 。 红网时刻新闻即日起推出《科学之恋·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群像》系列报道 , 为这些湖湘青年科技才俊鼓与呼 。
【进口|科学之恋⑩丨易小刚:用创新“杀”出一条血路】
文章图片
三一集团董事、执行总裁兼总工程师易小刚 。
红网时刻新闻采访人员 卢欣 李丹 长沙报道
三一集团董事、执行总裁兼总工程师易小刚有两句禁语:一句是“国外也是这么做的” , 另一句是“国外没有这么做” 。凡是说这两句话的人 , 都会被他痛骂一顿 。 “难道国外做的就一定是最好的吗?难道国外没有做的 , 我们就一定不能做吗?如果总是以国外为标准 , 那么你永远都是一个没有创新的落后者与失败者 。 ”
易小刚认为 , 创新 , 是一种文化 , 一种理念 , 一种胆量 。 正是凭借一股创新精神 , 短短30年的发展 , 三一集团蜕变成享誉全球的工程机械制造商 , 在工程机械领域杀出一条血路 , 为中国赢得了尊严 , 堪称是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奇迹 。
文章图片
易小刚(左一)在生产一线 。
“来三一是一个疯狂的决定”
“离开北京来三一 , 真是一个疯狂的决定!”谈到与三一重工结缘 , 易小刚笑出了声 , 觉得十分感慨 。
1995年 , 三一重工掌门人梁稳根来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考察 , 易小刚陪同 , 交谈甚欢的同时 , 也目睹了三一重工的艰难处境——刚成立不久的三一重工90%的混凝土泵市场和拖泵核心产品液压控制系统被国外垄断 。 易小刚是一名液压专家 , 临危受命下 , 身为“外援”的他一个多月就攻克拖泵的核心元件集流阀组技术 , 不仅解决了三一的产品积压问题 , 还攻克了长期困扰行业的泵送堵管难题 。
这是三一重工的第一个专利技术 。
随后 , 梁稳根抛来“橄榄枝” ,易小刚毫不犹豫接下 , 顶着身边所有亲朋的反对、质疑 , 放弃了北京的一切 , 回到湖南 , 进入三一 。 “年轻气盛!想做有挑战的事情!”谈及此 , 易小刚大笑 , “我当时怎么想的?那么有勇气呢!现在都觉得不可思议!”
果然 , 喜欢挑战的易小刚来到三一集团 , 发现处处都是挑战 。
彼时 ,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刚起步 , 一眼望去 , 市面上都是国外的产品 , 卡特、利勃海尔、小松等品牌牢牢占据中国市场 。 这样的场面 , 让易小刚觉得很心酸 。 “国外的工程机械产品价格高 , 我们用不起 , 想支持国产 , 但国产产品实在是用不了 。 ”易小刚介绍 , 1995年 , 进口一台37米泵车需要400万元 , 进口一台拖泵需要120万元 。
“价格高就算了 , 有时还不卖 。 ”易小刚回忆 , 在工程机械行业内 , 有一种抗压强度可达1200兆帕的高强度钢板材料 , 而当时国内钢厂没有这么高强度的材料 , 必须从欧洲进口 。 随着三一产品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高 , 原材料“卡脖子”问题被摆了出来 。 2005年 , 与国外厂家签订的合约成一纸空文 , 国外原材料断货 , 迫使三一不得不停产 。
又一次尝到受制于人的苦头 , 易小刚再一次挑起攻坚高强度材料研制的重任 。
研究并不熟悉的材料领域 , 易小刚拿起书本 , 翻阅查找各类相关资料、手册 , 待在40多度高温的热处理车间 , 一项一项记录参数变化 , 不断尝试调节温度、油淬改水淬提高强度……一个多月不分昼夜的艰辛实验 , 材料试验品终于成型 , 又经过整线滚转压制的办法 , 对整个热处理工艺进行升级 , 2006年夏天 , 高强度材料从三一的生产车间新鲜出炉 。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易小刚给采访人员算了一笔账 。 进口一吨高强度钢材需要28000元 , 自己生产一吨 , 成本约7000元 , 而制造一台泵车约需20吨左右钢材 , 一年生产6000台泵车 , 可节省24个亿!
就是凭借这股创新精神 , 在工程机械领域 , 三一集团杀出一条血路 。 易小刚主持和指导21大系列120多个规格产品的开发 , 突破了混凝土高压泵送、超长臂架设计和工程机械核心液压部件等多项关键技术 , 开发出一大批世界领先的核心产品 。 将三一混凝土拖泵、混凝土泵车、混凝土搅拌站打造成国内第一品牌 , 市场占有率多年稳居第一 。 打破了国外混凝土机械长期以来的技术及价格垄断 , 使国内混凝土机械从1995年的95%依赖进口到95%的国产化 , 引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 混凝土机械产销量世界第一 , 改变了我国混凝土机械依赖进口的局面 , 并多次创造和刷新世界纪录 。
文章图片
易小刚认为 , 唯有创新 , 才不会被淘汰 。
唯有创新 , 才不会被淘汰
为什么这么拼?易小刚谈起了年幼赶“双抢”的经历 。 1963年9月 , 易小刚出生于湖南武冈 , 父亲是教师 , 母亲是农民 , 还有一个姐姐 , 家境贫困 , 他年纪轻轻就到大队上“赚工分” 。
早稻收割晚稻插秧 , 一年“双抢”时最忙 。 早稻收割 , 金黄的稻谷要码成垛运走 , 11岁的易小刚要背100斤的稻谷;晚稻插秧 , 每人都有责任田 , 年幼并无例外 , 易小刚回忆 , 自己要“拼命插秧 , 才能赶上大人的进度 。 ”一天3个工分 , 大概值9分钱 。
两年的“双抢” , 易小刚感到疲惫不已 , 同时也磨练了他的意志力 , 让他明白 , 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 。
就学时期 , 易小刚2年读完初中 , 2年读完高中 , 考入华中科技大学 , 毕业后分配在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 进入三一重工 , 赶上了中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列车 , 三一重工从一个小型焊接材料厂快速成长为世界排名前十的工程机械龙头 。 毫不夸张地说 , 三一重工可谓是中国基础建设发展最重要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 因为几乎每一条高铁的建设 , 都有三一重工的设备参与其中 。 为保障高铁建设顺利、快速进行 , 还研发生产了高铁专用砂浆车、混凝土输送泵等关键设备 , 立下赫赫战功 。 如同中国高铁突破欧美、日本的技术封锁 , 自主创新 , 成为中国的一张亮丽的新名片 。
田间地头长大的孩子 , 2次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授权发明专利116项 , 易小刚坦言 , 生活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时代 , 是非常幸福的 。
如今 , 易小刚带领团队深耕智能制造和新能源技术领域 , “现在的工程人 , 有更优越的条件 , 更高科技的工具 , 科技创新条件比原来好太多 。 所以 , 中国的创新要比以前更好 , 中国的‘智造’要比别人做得更好” 。 在他看来 , 唯有创新 , 不断追踪前沿技术 , 不断适应企业需求 , 不断更新知识体系 , 才不会被淘汰 。
来源:红网
作者:卢欣
编辑:彭笑予
推荐阅读
- 吸附|防染片、留香珠、柔顺剂…… 用科学分析洗衣配料
- 学生比例|破解女科学家“高位缺席”难题
- 种质资源|中国科学家为补全大豆基因组提供“拼图”
- 阳离子|用科学告诉你这些洗衣“配料”是真香
- 玉米籽粒|科学家发现能影响玉米籽粒发育的新基因
- 最新消息|为摆脱对俄能源依赖 德国考虑从挪威进口氢气
- 售价|79 元起,华为 mini 超级快充充电器发布:重约 40g,可放进口袋
- 海水淡化|MIT科学家开发非毛细海水淡化系统,可高效脱盐,1平方米用料成本仅约4美元
- 影响|“体温低”也能延寿? 科学家指出活得“凉爽”寿命变长
- 激光器|科学家利用196个激光器重现了巨大星系团的内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