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毒驾的原因有哪些?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已经进入一个汽车工业时代的高峰时期,交通状况也因此越来越让人担忧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所发生的因毒驾而造成的交通伤亡事故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态势,其惨烈程度引起了刑法理论以及司法实践的广泛关注 。那么,造成目前毒驾事件频发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您解析 。

文章插图
【引发毒驾的原因有哪些?】 个人心理
驾驶员存在侥幸心理 。部分吸毒驾驶员认为,当前公安机关对“毒驾”的查处力度远不及“酒驾”查处力度 。与此同时,交警在检查中单靠肉眼难以判断其是否吸毒,正是由于“毒驾”的隐蔽性,使吸毒驾驶员抱着容易逃避交警的检查不易被查处等种种侥幸心理,从而使 “毒驾”行为呈现增长的态势 。
法制缺陷
对“毒驾”处罚力度较轻 。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并未对“毒驾”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对“吸毒后驾驶”没有相关的处罚依据 。在日常执法中,“毒驾”行为只要未造成严重后果,只能依照 《禁毒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对吸毒行为进行处罚 。
造成严重后果且在事故中负主要责任以上的,则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或根据不同情节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 。
换言之,就是“毒驾”行为不肇事不担刑责 。因而使预防和打击“毒驾”行为处于被动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纵容”了“毒驾”行为的长期存在 。交警部门对“毒驾”的监管乏力 。当前,交警在对“毒驾”的查处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
公安部日前发布了新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该法规首次对毒后驾驶做出了明确规定,对吸毒人员申请驾驶证做出了“零容忍”的态度,对查出毒后驾驶的驾驶者一律注销驾驶证,并三年内不得申报领取机动车驾驶执照,该规定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
针对暴露出的吸毒后驾驶机动车问题,对吸毒人员申请驾驶证或者驾驶机动车采取“零容忍”措施,严格限制吸毒人员申请机动车驾驶证 。按照新规定,3年内有吸食、注射毒品行为或者解除强制隔离戒毒措施未满3年的,不得申请驾驶证;驾驶人吸食、注射毒品后驾驶机动车或者正在执行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措施的,要注销驾驶证 。
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累计登记吸毒人员295.5万名 。其中,隐性吸毒人员中持驾照者约占20% 。数量大,隐患大 。不能因为不好操作就放弃立法(修法) 。诚然,操作是难题,但不迎难而上只会更有危害 。有专家认为,如果毒驾入刑,可参照酒驾入刑的罪名处理:已经造成后果的实害犯,可入交通肇事罪或以危险方式危害公共安全罪;还未造成后果的危险犯,则可依照危险驾驶罪处理 。小编认为,不管怎么操作,推动毒驾入刑,事不宜迟 。
推荐阅读
- 毒驾对社会的危害
- 如何预防毒驾现象
- 造成毒驾现象猖獗的主因是什么?
- 毒驾入刑的未来趋势
- 暴雨天行车注意事项
- 汽车蓄电池的更换周期
- 摩托车超载驾驶对车的危害
- 怎么判断汽车蓄电池的好坏
- 【安全小常识】实用又好记的交通安全常识
- 橙子的保存技巧 怎么存放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