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姓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吗?

同姓人有可能是一家人 , 这样的情况非常复杂 。我碰到一个情况 , 一个是东北的 , 一个是南京的两人都考进同一所大学 , 通过互相聊天 , 偶尔发现 , 原来他们是一家人!只因为这一家人70年前就失去联系了 。

所以说 , 同姓人家500前是一家人的可能性 , 那就更大了不是?因为 , 一家人在500年中能够生产出2000个规模的新家族呢 。例如 , 赵姓在宋代以前的姓氏人口还不是中国姓氏的五大姓氏 , 但是 , 经过宋代200多年的发展 , 一下就成为中国五大姓氏人口了 。

中国的姓氏汉代以后有了比较确切的宗族记载历史 。但是 , 这些记载往往应为是以家族为单位的 , 所以 , 如果一个家族不孝衰落 , 那么 , 这个家族的来历就很不清楚了 。


同姓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吗?

文章插图
比如宋太祖赵匡胤 , 他的老祖先是造父 。但是 , 他的家族距离造父已经1800多年 , 赵匡胤自己连200年前 , 他的祖先是谁都不知道了 , 那么500年前的祖宗就更不知道了 。

在比如说 , 唐代大诗人杜甫家族的老祖宗是晋代杜武库大将军 , 但是 , 杜甫距离杜武库也500年的样子了 , 可是 , 杜甫也不知道300年以前的老祖宗是谁了 。

由于 , 同姓一家人这个说法是以姓氏为基础的 , 而姓氏的组成往往比较复杂 。

大体来说有如下一些情况 , 对“同姓一家人”构成复杂的因素 。

第一 , 改姓 。一些本来是姓张的 , 由于各种原因改姓李了等待 。也有集体改姓的 。例如 , 一些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改汉族姓氏的 。

第二 , 赐姓 。这种姓氏 , 主要是黄帝给有功的大臣“赐姓”以表示 , 皇帝家族对他的敬重有“一家人”的意思。

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 , 都有“赐姓”的例子 。可能只有元代和清代没有对汉族人“赐姓”的 。

所以 , 我们现在的姓氏 , 比较复杂 , 既有本姓的血缘宗氏 , 也有非血缘姓氏 , 你有纯粹的汉族同姓 , 也有不同民族血缘的同姓 。

所以 , 对姓氏 , 我们只要看你是从血缘来说一家人呢 , 还是从文化说一家人呢?总之 , 我们中华民族都是一家人 , 为什么同姓不是一家人?500中是一家人 , 500年前也是一家人!希望我们世世代代都是一家人的感觉吧!

其他网友观点

出门在外 , 两个原本毫无交集的陌生人 , 因为有着相同的姓氏 , 一句“五百年前是一家”就会迅速拉近距离 , 让人倍感亲切 。

那么 , 相同姓氏的人五百年前真的是一家吗?有书君认为 ,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

1、同一姓氏起源不一

中国人的姓氏源远流长 , 来源也多种多样 。

古时候 , 大多数人以国为氏 , 国灭亡之后 , 原先的国民仍以国为氏 , 如齐、魏、吴等等 。

还有以邑为氏 , 以职业、以官职、以居住地、以祖名字为氏 。

有皇帝把自己的姓赐给有功的大臣 , 如李、刘、赵等等;

同姓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吗?

文章插图

也有人为了逃避灾难而隐姓埋名 , 有一些少数民族被迫改为汉族的姓 , 还有人从小被过继给外姓等等 。

到了现代 , 人的姓氏来源也不一致 。比如有人随父姓 , 有人随母姓;

有人随母亲改嫁后 , 跟了继父的姓;也有的地震孤儿和弃婴 , 因为无法知道其原来的姓 , 被工作人员统一为“党”姓 。

网上曾有报道 , 有姓“操”的人 , 因为这个字念起来不那么文雅 , 就把自己的姓改为“曹”姓 。

有书君一同事的父亲 , 在文革时为了与原生家庭划清界限 , 为了能够飞黄腾达 , 他把自己的姓改成了“毛”姓 , 以表明自己将紧跟毛主席的决心 。

2、“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来历

“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说词源自于清末民初 , 往回倒500年 , 就是元末明初 , 与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官方移民有关 。

明朝初年 , 因为元末的战乱和灾荒 , 北方很多地方尸骨遍野 , 土地无人耕种 。

而山西富庶 , 人口也比较密集 。明王朝为了维护其统治 , 历时五十年 , 采用欺骗和强制等手段 , 从山西向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地分批大量移民 。

为了便于登记造册 , 将出发前的移民集中于山西洪洞县的广济寺三棵大槐树下 , 以此为大本营 , 向各地分派移民 , 被统称为“洪洞大槐树移民” 。

统治阶级害怕同族的日后势力大了造反 , 要求同一姓氏必须迁往不同地方 。有的兄弟不想分开 , 只能让人改姓改身份 , 因此 , 后来在同一地方的不同姓氏中 , 也有来自于同一家族的 。

到了清末民初 , “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子嗣已经遍及全国十多个省份 , 这些后人在外出办事与人寒暄时 , 习惯性地问人籍贯?如果对方也来自于山西洪洞 , 老乡见老乡 , 就格外亲切 。再问对方贵姓?如果是同姓 , 感情便又进了一步 , “哦 , 原来咱们五百年前是一家!” 从此以后 , “五百年前是一家!”便流传开来 。

3、“五百年前是一家”是一种交际用语

【同姓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吗?】后来的人们在交际应酬中所说的“五百年前是一家” , 只不过是一种套近乎的客套话 。

同姓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吗?

文章插图

目的是为了拉近谈话双方的距离 , 想办法找出更多的共同话题来 , 以营造一种更加和谐的气氛 。

而且这个“五百年”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 , 是泛指很久以前 , 有可能是一百年 , 也有可能是一千年 , 也有可能是更久 。

因此 , 同一姓氏 , 因为起源不同 , 五百年前有可能是一家人 , 也有可能不是一家人;

而不同的姓氏 , 出于各种原因 , 也不能排除他们曾经是一家人的可能性 。

不能一概而论 , 说“相同姓氏的人五百年前是一家” 。

但是 , 有书君认为 , 不管是相同的姓氏 , 还是不同的姓氏 , 大家其实都是炎黄子孙 , 说到底还是一家人 。

有国才有家 , 唯有齐心协力 , 共同努力 , 才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 , 人民更加富足!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 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 , 私信回复句子 , 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其他网友观点

相同姓氏的人五百年前是一家 , 有这个可能 。就是不相同的姓氏的人五百年前也可能是一家 , 想知道原委听我慢慢道来 。

同姓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吗?

文章插图

“五百年前是一家”这句话大概来自清末民国初年 , 往前推五百年是明朝初年 。因为元末的战乱 , 中原被波及的最为厉害 , 基本上已经没有人烟了 。朱元璋夺得天下后为了恢复中原的生机 , 必须往中原移民 。这时他注意到了山西 , 山西因为环山又不是各方势力争夺的主战场 , 因此当地还是很富足的 , 人口也是很众多的 。于是采用劝说、欺骗、强迫等手段把当地人分批的迁往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湖北等地 , 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帝 , 时间长达五十多年 。

同姓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吗?

文章插图

当时出发时聚集和登记的地点是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下 , 若干年后被迁者和他们的后代已经不知道自己的家乡准确位置 , 只记得出发地洪洞县大槐树 , 于是洪洞大槐树成为一个符号 , 是他们寻祖归乡之地 。

同姓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吗?

文章插图

那么为什么说不是一个姓氏也可能是一家?是因为朱元璋怕同族的人生活在一起不容易管理有可能造反 , 于是要求同一个姓氏必须迁往不同的地方 。很多的兄弟为了能在一起生活只能调换身份改变姓氏 , 这样造成虽姓氏不同 , 但出自一家 。

同姓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吗?

文章插图

在未来他们的子孙因为各种原因去全国各地生活 , 更有甚的已经移居海外开枝散叶 。但不管走哪里 , 都不会忘记洪洞大槐树 , 自己的“根”之所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