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开的表壳

【打不开的表壳】

打不开的表壳


文章图片


打不开的表壳


宇宙就像是一个打不开的表壳 , 你只能站在外面 , 猜测这个表的内部结构和运作机制 。 所谓的客观性 , 实在性 , 不过是一个自圆其说的 , 暂时自洽的 , 跟观察一致的主观逻辑模型而已-----------------爱因斯坦

2015年 , 美国“新视野”号探测器从52亿公里外传来信号 , 确认它飞掠冥王星成为首个探测这颗遥远行星的人类探测器 , 与此同时 , “旅行者1号”探测器正在向太阳系边界逼近 。 哈勃望远镜 , “阿波罗”登月 , “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 , 宇宙大爆炸 , 黑洞 , 平行宇宙等等等等 。 从古希腊先哲们仰望星空开始 , 似乎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已经从直观到形成科学理论再到付之实践行动 , 尽管认知极为有限 , 但也不至于像科学大咖爱因斯坦所言“打不开”表壳 , 且只能站在外面“猜测” 。
真的如此不堪?
打不开的表壳
人类对外界的感知只有视觉 , 听觉 , 嗅觉 , 味觉 , 触觉五个渠道 , 这五个渠道获取外界的信息来源如光波 , 空气振动 , 化学分子等 , 经神经元传送至大脑而转化成明暗 , 颜色 , 声音 , 味道等感觉 。 作为科学大咖的爱因斯坦之所以发出“打不开的表壳”感叹 , 其实就是在感叹人类感知系统的局限性 。
所谓的感知局限性 , 如跑步跳高一样 , 人类的跑跳能力实在有限 。 以视觉中的颜色来说 , 颜色不过是可见光谱中不同波长的光波作用于视觉系统的感觉转换物 。 人眼仅能认知波长400—700毫微米之间的光波(称之为可见光) , 并由大脑反映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 。 这个范围在宇宙光谱段中微乎其微 , 而大于或小于这个范围波长的光波 , 对人眼来说均不可见 , 如紫外光 , 红外光 , x射线……为什么会有局限性?简单来说假如你跑步可以达到光速 , 一蹦可以到达月球 ,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 不好意思 , 地球那点能量不够你一个人造的 。
好钢用在刀刃上 , 生命个体把那点可怜的局限性都用于求生存了 , 人类或动物之所以进化出颜色辨别功能 , 仅仅是为了狩猎时遇见颜色斑斓的对象 , 让你顿时毛骨悚然提高警惕 , 从而提高生存能力 。 当然 , 如果你不具备颜色辨别功能 , 你无法从一片清一色的树林中清晰快捷地辨别出一个成熟的果子 , 你会盲目的爬上每一棵树摘尝每一个果子 , 结果肚子没填饱却活活累死 。 对于在自然界存量极低的 , 对生存影响不大的其他光波 , 人类自身是无法感知的 。

一般我们认为荤肉比青菜香 , 这是大脑将高能量食物反应为香 , 将低能量食物反应为不香甚至是臭 , 这能让你快捷辨别食物的能量高低加以选择 , 否则你可能会把别人排出来的东西也加以尝试 。 所以嗅觉也是有局限性的 , 我们不可能用嗅觉去分辨铜和铁的区别 , 也没有必要 。
这些感知来源于个体生命漫长的进化过程 , 其目的是让个体生命能更有效地求生存 , 其局限性在于因为能量有限 , 有利于生存的给予反应 , 与生存无多大关系的不给予反应 。
我们站在行驶的车上会有强烈的感知 , 因为怕摔伤 , 所以内耳的前庭器官会指引我们努力保持平衡 。 但我们站在这个高速自转且高速绕行的地球却全无知晓并习以为常 。 所以我们的感知只为求生存而设置 , 不为求真而设置 。
我们的感知不单不为求真而设置 , 反而还扭曲了物质的本真而反应在大脑给予我们认识 。 当光波投射在物体上 , 该物体会吸收和反射不同部分的光波 , 根据物体的特性以及它本身的原子构造 , 它可能反射了绿光但吸收了其他波长的光波 , 这时我们看到的绿色物体就是被大脑扭曲了的物体 , 而不是该物体的本真 。 正如我和蝙蝠感知同一棵树 , 到底是我眼见为实的树还是蝙蝠以超声波感知的树 , 才是这棵树的本真?谁来做裁判?听见我和蝙蝠正在为树是什么而争论 , 蚯蚓在一旁笑了 。
既没有别的渠道可以感知宇宙 , 而仅有的五个感知渠道是有限的且主观的(扭曲的) , 这直接影响我们如何认知宇宙 , 难怪爱因斯坦大呼“打不开表壳” 。
猜测
科学家们的猜测就是把感知提升到理性的逻辑演算 , 从“1+1=2” , “ 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这种最简单的逻辑开始 , 到托勒密的地心说(学说书名叫《数学汇编十三卷》) , 哥白尼的日心说(《天体运行论》) , 再到牛顿力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几千年来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 , 这些探索成果无一不在历史长河的某一时段璀璨夺目 , 也依次在历史进程中崩溃瓦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