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 , 国际上对多巴胺能神经系统的研究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 认为该系统在调控人的精神、运动、行为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例如人的睡眠-觉醒机制 , 以及学习、记忆、认知等意识活动 。
“在睡眠中 , 此前科研人员已经发现多巴胺在REM睡眠时释放量比较大 , 会促进觉醒 。 但此次研究发现基底外侧杏仁核的多巴胺的水平在NREM睡眠向REM睡眠过渡前会呈现出一个瞬时的增加 。 ”徐敏说 。
更值得关注的是 , 在基底外侧杏仁核区域的多巴胺变化 , 还为一类发作性睡病的睡眠障碍提供了新的见解 。
“发作性睡病 , 也叫嗜睡症 , 是一种中枢性睡眠增多障碍 , 其中部分病人的一个典型症状便是‘猝倒发作’ 。 患者的大脑在白天清醒时会突然进入REM睡眠 , 无力甚至猝倒;夜间出现入睡幻觉、睡眠瘫痪、睡眠紊乱等 。 ”徐敏介绍 , 合成下丘脑泌素(又称食欲素)或其受体的基因突变 , 以及下丘脑中表达食欲素神经元数量的减少 , 均可引起发作性睡病 。
在此次研究中 , 科研人员为缺乏食欲素而患有嗜睡症的模型小鼠和对照组小鼠喂食巧克力 , 发现嗜睡症小鼠基底外侧杏仁核区域多巴胺释放与对照小鼠相比显著增多;并且嗜睡症小鼠进食巧克力之后 , BLA脑区的多巴胺水平短暂升高 , 之后出现猝倒样发作 。
他们还发现 , 在嗜睡症小鼠模型中 , 多巴胺激增 , 但在其他被测试的大脑区域中没有 。 随后 , 他们刺激正常小鼠基底外侧杏仁核处的多巴胺释放 , 发现此处的多巴胺短暂增加可引发小鼠猝倒 。 更有意思的是 , 当研究者通过人为刺激 , 引起睡眠中小鼠基底外侧杏仁核多巴胺短暂增加之后 , 可以让小鼠进入REM睡眠 。
“这个研究对睡眠调控基础研究和嗜睡症的研究都有很多启发 。 当前睡眠调控模型认为 , 食欲素缺乏导致的嗜睡症患者的睡眠和觉醒都不稳定 , 存在白天嗜睡 , 晚上睡眠碎片化的特征 。 此次的发现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上述模型的普适性 。 另一方面 , 该研究揭示的多巴胺对REM睡眠的调控作用 , 也提示我们重新认识多巴胺对睡眠的复杂调控机制 , 可能不仅仅局限于之前认为的促觉醒效应”徐敏说 。
了解“睡眠-觉醒”奥秘 , 关乎人类未来
当我们谈论睡眠和梦时 ,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 , 睡眠的终极功能是什么?虽然至今尚无结论 , 但答案关乎生存、疾病 , 甚至人类的未来 。
“试想一下 , 如果睡眠行为无益无功 , 我们岂不是白白浪费了三分之一的人生?遗憾的是 , 我们现在仍不清楚睡眠行为的核心作用和目的 。 ”徐敏说 。
即便此次研究的出现让我们对多巴胺另眼相看 , 但在杨元魁看来 , 睡眠-觉醒机制还受到非常多物质的影响 , 例如褪黑素、血清素、皮质醇等 。
在睡眠的未知疆域 , 还有无数的认知蓝海在等待人类远航:例如 , 目前发现调控NREM的脑区数量较多 , 且分布相对离散 , 这些脑区在睡眠调控过程中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
又如 , 皮层活动对睡眠调控是否存在自上而下的影响?毫秒尺度的神经元活动如何维持长时程的睡眠或觉醒状态?
而当我们对大脑调控睡眠-觉醒的机制有足够深入的理解之后 , 我们或许可以对未来的睡眠控制有所期待 。
“那时 , 我们可以更加安全有效地治疗失眠 , 或者出于工作、旅行或其他需要 , 可以前移或推迟睡眠时间 , 还可能在条件允许时预存或补充睡眠 。 ”在徐敏看来 , 人人享有睡眠 , 也有权利和责任去了解、维护自己的睡眠 。
"
推荐阅读
- 星链再创纪录,欧洲制定太空交规,胡延平:我们不用急
- 人类结局会怎样?飞船从229.8亿公里外传回一张照片,揭开真相
- 集成系统的探测范围,应该比使用辅助拖缆的探测范围更大
- 太空探索竞争激烈,欧盟出手打造太空交规,美国星链计划或将受限
- 水下探索,为扩展人类对自然的知识开辟了新视野
- 被动声学监测和主动声学监测,都会受到声音在水下传播方式的影响
- 核酸检测时如何做好防护?
- 12手B1051火箭将星链G4-12送入预定轨道
- 基于声音传播的声层析成像可用于测量遥远声源之间的温度、电流和内部潮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