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46亿年的核聚变,为何太阳没有像氢弹那样一轰而散?


长达46亿年的核聚变,为何太阳没有像氢弹那样一轰而散?


文章图片


长达46亿年的核聚变,为何太阳没有像氢弹那样一轰而散?


文章图片


长达46亿年的核聚变,为何太阳没有像氢弹那样一轰而散?


文章图片


长达46亿年的核聚变,为何太阳没有像氢弹那样一轰而散?


文章图片


长达46亿年的核聚变,为何太阳没有像氢弹那样一轰而散?


文章图片


长达46亿年的核聚变,为何太阳没有像氢弹那样一轰而散?


文章图片


长达46亿年的核聚变,为何太阳没有像氢弹那样一轰而散?


文章图片


长达46亿年的核聚变,为何太阳没有像氢弹那样一轰而散?


文章图片


长达46亿年的核聚变,为何太阳没有像氢弹那样一轰而散?


核能的发现和应用 , 是人类科学史上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
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引爆了两枚原子弹(核裂变原理) , 几年之后又发明了威力更加恐怖的氢弹(核聚变原理) , 然而可惜的是 , 这些都是军事用途的武器 , 如果这些巨量的能量能用在造福人类方面 , 那该多好啊!

为此科学家们着手开始研究如何将这些核反应变得“温顺”下来 , 最先成功的是核裂变 , 我们现在常说的核电站 , 其能量来源靠的就是核裂变 。 不过核裂变电站也有弊端 , 一来是核原料十分昂贵且有限 , 二则是核裂变会产生具有长期放射性的核废料 , 其处理也是很头疼的事情 。

于是科学家们就把希望寄托在了核聚变身上 , 可天底下哪有容易的事啊 , 虽然核聚变避免了上述的两个弊端 , 但核聚变的启动条件却极其困难!一个简单的例子 , 就说氢弹吧 , 虽然说是核聚变 , 但它的点火却要由核裂变进行 , 通俗说就是氢弹的引爆靠的是它内部的一颗小原子弹爆炸启动的!
然而疑问来了 , 既然氢弹的引爆需要内部的原子弹完成 , 那天上的那颗寿命已达46亿年的太阳靠的是啥呢?我们不是总说太阳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吗?那它这长达46亿年的核聚变是怎么维持的呢?为什么太阳没有像氢弹那样一轰而散呢?

为什么氢弹只能瞬间爆炸?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有三种途径可以制造出核聚变的前提环境 , 分别为:惯性约束、磁场约束、引力场约束 。
虽然氢弹的引爆是依靠内部原子弹的功劳 , 但这依旧属于上面三种约束之一的惯性约束 。
简单看一下氢弹的爆炸过程就能理解:首先引爆氢弹内部的原子弹 , 之后在极短的时间内(百万分之几秒)将聚变的核材料加热压缩 , 达到高温高密度状态 , 随之核聚变反应被点燃开始释能 , 而这个过程同样也是非常短暂的 , 短到氢弹内部的那些材料还没有来得及因为膨胀而飞散开之前 , 大部分核材料就发生聚变反应了 。

可以看出 , 氢弹之所以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 , 依靠的就是核材料本身的惯性约束 , 使得在弹体四散前 , 就完成了足量的核聚变反应 , 但遗憾的是 , 毕竟约束方式依靠的仅仅是惯性 , 因此这也决定了大部分的能量释放必须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 , 所以氢弹的表现只能是瞬间爆炸 , 而无法在可控的前提下进行 , 换句话说就是氢弹的能量没法收集利用起来 , 但作为军事武器 , 倒是十分符合 。

但这并不意味着惯性约束是没法实现可控核聚变的 , 事实上此类研究早已进行 , 比如美国在2009年建成的国家点火装置 , 目的就是从惯性约束层面进行可控核聚变的探索和研究 。

说一个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方式吧 , 以直接驱动为例:利用激光照射一颗核材料靶丸(很小 , 毫米级直径) , 将其表面加热并形成等离子体 , 等离子体会朝外喷射 , 进而作用于剩余靶丸 , 使其压缩 , 因此最内部会达到高温高密状态 , 产生核聚变反应 , 释放能量 , 而这些能量在朝外散出时 , 又会将次外层核材料点燃 , 以此类推 , 最终整个靶丸完成核聚变 , 当然了 , 这一系列过程都会在靶丸完全解体前完成(也就是惯性约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