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性|厦门大学揭示细胞坏死小体组织结构特征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采访人员 熊杰 通讯员 欧阳桂莲)近日 , 厦门大学韩家淮院士和陈鑫副教授团队在《自然—细胞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文章 , 介绍通过科技手段 , 首次揭示了“坏死小体”在细胞中的组织结构特征 , 以及其对于细胞死亡的决定作用 , 为相关人类疾病治疗干预提供新思路 。
众所周知 , 细胞是生命体基本功能单元 , 尽管尺寸非常微小 , 但对于生命体的意义却无可替代 。 而决定细胞命运的关键一环是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 这也很可能是细胞个体所作出的最重大的抉择 。 在细胞程序性死亡中 , 有一种形式叫“坏死样凋亡” , 起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信号处理枢纽就是“坏死小体”复合物 。
“坏死小体”在死亡细胞中的结构究竟如何?厦大科学家找到了一个精准的观察“利器”即“随机光学重建显微镜” , 并且用这一“利器”成功实现了对坏死小体在细胞中如何精准处理复杂信号、如何决定细胞死亡命运进行观察 。
“该结果在细胞原位揭示了关键信号枢纽纳米尺度上的组织特性及其对信号传递、放大、转换的贡献 , 为发展特异性抑制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干预手段 , 提供潜在的切入点 , 希望我们的发现能够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病原菌感染性疾病(脓毒症等)的临床应对和治疗有所帮助 。 ”韩家淮院士介绍 。
该科研成果的另一个重大意义在于 , 通过技术提升 , 让许多原来看不见、看不清的研究对象 , 变得清晰明朗 , 使原来靠推测得到的结论变得眼见为实 。 “细胞原位坏死小体精细结构的成功观测 , 增强了我们未来使用超分辨成像技术揭示更多生命内在规律的信心 。 ”陈鑫说 。
【程序性|厦门大学揭示细胞坏死小体组织结构特征】作者:熊杰 欧阳桂莲
推荐阅读
- 视点·观察|万门大学倒闭了,童哲连夜跑路了
- 技术|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作品展开幕
- 校区|用好AED,织牢急救网
- 人物|罗永浩被曝自研OS系统 美大学教授:我一辈子不敢吹这牛
- 姜文凤|大连理工大学:在线教学也能让学生“眼睛放光”
- 中东|纽约大学分校将举办中东地区首届量子计算编程马拉松
- 电子学|北京邮电大学即将成立集成电路学院
- 视力|波士顿大学团队提出新型丝素蛋白支架,可用于视力矫正及脑机接口
- 模型|康奈尔大学团队设计新型人工智能工具,助力纽约州向实现“清洁电力”过渡
- 科学|招聘!博士后年薪33.5万元左右!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展鹏课题组博士后/科研助理招聘启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