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精神是怎么来的,它又是如何成为西方社会的基础( 二 )


封臣如果不遵守契约 , 领主可以惩罚封臣或者没收封臣的领地 。 同样在封臣遵守契约的情况下 , 领主则无权直接干涉封臣对其领地以及臣民的治理 。 更重要的是封臣可以正当地回绝领主提出的契约之外的要求 。 这也是西方的君主们在威权上一直弱于同方的同行的原因 。
维系这一制度稳定的关键就是彼此对于契约的遵守 , 因为此时血缘只能决定某个人将会继承何种权力 , 但是血缘无法让这个权力被保障 。
为了维护社会关系的稳定 , 这时de 契约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
托马斯·阿奎那等思想家为古希腊的德性思想增加了一层神性意义 , 提出了全新的“德性论” 。 这种新思想中 , 守约不但是一个人的道德义务和这个人为自己定下的法律 , 它也是每个人在人间遵从上帝的约定 , 践行上帝的观念 。 因此每个人只有履行自己的承诺 , 才符合正义的德性 , 才能真正称为上帝的子民 。

油画 圣托马斯阿奎那的典范
在中世纪那个神学统治、约束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时代 , 这种“德性论”将宗教融入进了契约 , 在普通的道德和法律之外 , 为契约增加了更高层次的道德约束 。 宗教的加持 , 让是否遵守契约成为判断一个人德性的重要依据 , 也让契约精神更加地深入人心 。 可以说中世纪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契约来维系的 。
注:这个有些类似我们古代 , 一个人倘若“不孝”无论他能力如何 , 做过什么 , 都会被整个社会所不容以及排斥 。
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历史以及传说里有很多王室血脉隔了几代还能复国、遗腹子复仇重新获取爵位的故事 , 而东方自战国以后就不再有类似的事迹了 。
欧洲文艺复兴结束黑暗的中世纪后 , 宗教也开始大幅度地退出了对人们思想、生活的影响和控制 。 但是契约精神并未随宗教一起后退 , 而是被进一步地加强 。 思想的解放让哲学家们对个体以及自由有了全新的认识 , 如约翰·洛克、雅克·卢梭这些启蒙者 , 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社会契约论” 。
在此之前一个王国或者国家统治者的权力来源是基于血缘的继承或者武力征服 。 而社会契约论者认为一个统治者其权力和地位的合法性 , 来源于被统治者的同意 , 也就是“基于同意的权力” 。

雅克·卢梭 肖像
这个观念不同于历史上谁拳头大谁就有理 , 谁武力高谁就是君主的丛林法则 。 将统治者的合法性定义为普通民众的同意 , 不再由统治者依靠自身的武力来保障 。
这种基于同意的契约理论 , 推动了西方政治体制的变革 , 也重新定义了主权者和民众之间的关系 , 让被统治者开始成为“统治者”的统治者 。 也正是从这个时期 , 人们开始“将权力锁进牢笼” 。
从此契约不但融入了西方每一个人的生活、影响着他们的德性判断 , 更从根本上保障着人们的社会地位 , 所以契约精神也成为西方人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