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跟踪|这只眼睛,在抗疫时期“解封”了,感谢爱尔眼科


抗疫跟踪|这只眼睛,在抗疫时期“解封”了,感谢爱尔眼科


文章图片


3月21日 , 是长春爱尔眼科医院白内障科主治医师黄敬喜在宾馆隔离的第八天 。 有着11年临床经验的他 , 没有想到 , 有一天他要隔着三层屏障 , 在没有显微镜的情况下 , 完成翼状胬肉术后结膜拆线术 。
时间回到3月12日 , 在定点隔离医院 , 有一位刚刚做完翼状胬肉切除术的密接患者 , 受疫情条件限制 , 无法进行术后拆线 。 经隔离定点医院医生的层层上报 , 市里领导决定派长春爱尔眼科医院院领导解决这个问题 , 并强调要竭尽全力、克服困难 , 保证拆线成功的同时 , 做好防护 , 顺利完成任务后 , 立即启动隔离方案 。 长春爱尔眼科医院院领导高度重视 , 立即行动 , 多次商讨决定派出白内障科医生黄敬喜完成这项任务 。
3月14日下午2点 , 黄敬喜接到通知 , 3点就已经前往隔离医院 。 从整理行李、带些干粮到出发去医院拿医疗器械包 , 黄敬喜只用了1个小时的时间 。 “医生 , 就是这样的职业 , 需要上前线 , 就要义无反顾 , 什么感染?什么隔离?没有时间想那些 , 只知道在想好做医生的那天起 , 就已经时刻准备着 , 要担起医生这个称呼 , 不愧于这身白大褂 。 ”

下午3点半 , 黄敬喜在穿上防护服 , 戴上护目镜、挡眼板 , “全副武装”、准备就绪后 , 才发现 , 定点隔离医院的手术室没有显微镜 , 而患者眼睛又是用眼科手术中最细的10-0的线缝合的 。
“这种线比人的头发丝都要细 , 一般情况下 , 需要在显微镜下将眼球放大6-10倍后 , 用显微镊子进行拆除 。 但是受疫情防护和当时条件的限制 , 只能用肉眼徒手拆线 。 ”黄敬喜说 , 手术难度直接从一颗星上升到五颗星 。 “心中就一个信念 , 完成拆线 , 当人只有一个想法并做好为之努力的决定时 , 反而冷静了很多 。 ”
黄敬喜一边耐心解释安抚患者 , 一边开始手术 , 但是因为手术室内温度低 , 护目镜马上有了厚厚的雾气 , “因为我自己近视 , 戴着近视镜、护目镜还有隔离面罩 , 本来想看清楚就很难 , 要拆的线还细 , 还没有显微镜 , 我就想怎么样也得先让雾气消失 。 ”黄敬喜马上想到解决方案 , 不喘气 , 就不会有雾气 , 随后他几乎是憋着气 , 凭借着多年的手术经验 , 完成了整个拆线手术 。
黄敬喜将拆线成功的结果告知患者 , 患者对黄敬喜连声道谢 , “感谢你 , 黄大夫 , 虽然我被隔离了 , 但是我的眼睛今天“解封了” , 真的谢谢你 , ”手术室里的护士也对他十分敬佩 , “没有显微镜、眼睛还隔着那么多障碍 , 线还那么细的情况下 , 真是替他捏了一把汗 , 真没想到这么年轻的医生 , 能够有这样精湛的技术 。 ”护士说 。

【抗疫跟踪|这只眼睛,在抗疫时期“解封”了,感谢爱尔眼科】手术完成后 , 黄敬喜直接转到隔离宾馆进行隔离 , 每天都要进行核酸检测 , 黄敬喜说 , 逆行的人并非生而强大 , 只是炙热的心中有着深深的责任 。 作为一名医生 , 这是他应该做的 , 也是必须执行的任务 , 病毒不止 , 奋斗不息!
通讯员:刘明明
记 者:张 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