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经常有人“通电全国”,是怎么个通法?

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民国时代里 , 晚清起在中国蓬勃发展的电报业 , 扮演了重要角色 。“通电全国”也成了个常见热闹事 。当代许多学者更有共识:“不读通电 , 则民国无史矣” 。


民国时期经常有人“通电全国”,是怎么个通法?

文章插图
何为通电?以学者周永明的概括说:“这个术语指称的是这样一种电报 , 它们以众多的受众为目标 , 通常发给多个接收人 。它们是‘公共的’ , 因为通常或是由明码电报拍发 , 或是被刊登在报纸上广为人知 。”至于“通电全国”?那更是以空前力度 , 发给全国各大媒体乃至重要政要的电报 。

而要回望民国年代的各类大事件 , “通电全国”更是分量不小:比如1912年全年 , “通电”次数就有33次 , 1913年有40次 , 1917年更暴涨到70次 , 其内容更涵盖当时政治舞台上各类劲爆桥段:唐继尧反对袁世凯称帝?熊希龄要反对清帝复辟?黎元洪要解散国会?直奉直皖要开打?卷袖子动手前 , 都要先通个电!

【民国时期经常有人“通电全国”,是怎么个通法?】拿今天的话说 , “通电全国”就好似“官宣” , 既能用来表明态度立场 , 还能在舆论上向敌人发起反击 , 也能宣告自己的下一步行动计划 。别看只是一纸电文 , 战斗力却是相当爆表 。所以 , 如果把民国时期的“通电全国”内容编辑成书 , 基本上 , 那就是一部几十年的民国史 。


民国时期经常有人“通电全国”,是怎么个通法?

文章插图
但比起今天以微博朋友圈等平台为方式的“官宣”来 , “通电全国”的操作难度 , 显然是高得多 。

首先 , “通电全国”是个高成本的事 。

参考周永明的概括 , “通电全国”等于是要把犀利的电文 , 一口气发送给全国各大报馆机构以及全国重要政治人物 , 电文内容十分考究 , 传播范围也十分广 。最关键是速度迅捷 。在技术有限的民国时代 , 虽说各地报馆林立 , 但报纸的传播范围毕竟有限 。一件大事想要迅速“抢头条” , 就要靠速度更快的电报 。晚清时李鸿章就说过电报“相隔万里好似同居庭院” 。猴急着抢时间的民国精英们 , 也就拿“通电全国”当大招 。

但这个“高速度”操作 , 花费也是奇高 。晚清末年时的电报费就是“一字有一角余之耗费” 。到了民国时期显然更贵 。北洋军阀们每次“通电全国” , 短的也是一千多字 , 长的经常两千多字 。一篇小通电的价格 , 通常是一百五十块银元 。外加又要“通电全国” , 接收方包括各地的政府和新闻机构 , 多一个接收方就要多一份钱 。比如直奉大战时 , 一次“通电全国”的电报花费 , 不下两万银元 。

一封“通电全国” , 花出去的就是天价巨款 。好些“民国精英”办这事 , 更是基本用公款 , “通”的都是民脂民膏 。


民国时期经常有人“通电全国”,是怎么个通法?

文章插图
更重要的是 , “通电全国”并不是写几句话这么简单 , 放在民国军阀混战的年月里 , “通电全国”意味着另一场激烈的战争:舆论战 。

比如中原大战前夕 , 冯玉祥就发出这样的感叹:“阅蒋、阎往返通电 。笔枪舌剑 , 针锋相对 ,此兵战前之电报战也” 。

其实这样的“电报战” , 就是民国军阀混战时的“杀敌利器” 。无论是各大政治人物间的暗战博弈 , 或是各路军阀间的明火执仗 , “通电全国”都是必出的大招 。以至于“每次战争 , 各以电报代口舌 , 雪片纷飞” 。各个砸钱互撕 。

既然有这样的战斗目的 , 通电当然要写得有讲究 。不止要气势如排山倒海 , 更要简短几句话就抓住对方要害 。特别是当双方有深仇大恨时 , 那就得一句话戳中对手软肋 , 叫对方瞬间在围观群众里拉仇恨 。比如四川军阀混战时 , 刘文辉的《声讨刘成勋通电》 , 里面犀利几句:“(刘成辉)一粮而岁数征 , 且巧立种种名目;一烟而税百出 , 更 暗布重重网罗 。”把杀气腾腾的刘成辉 , 一下钉在耻辱柱上 。

除了踩对手外 , “通电全国”更要着力打造通电者的形象 。比如1918年曹锟的《曹锟表明心曲之通电》 , 其中点睛一句“拯斯民于水火 , 奠国基于磐石 , 锟当解甲归田 。”更是给他瞬间“吸粉”不少 。当然众所周知 , 他可不是“拯斯民于水火”后下台的 , 而是扛着“贿选”丑闻 , 六年后被人拿枪架着下台的 。


民国时期经常有人“通电全国”,是怎么个通法?

文章插图
但别管出入有多大 , “通电全国”也意味着 , 电文的书写内容 , 需要有更精深的造诣水平 。这技术含量 , 今天的“官宣”真比不上 。

而最重要的一条是 , 在民国风云变幻的历史里 , “通电全国”不止是一种大招 , 更常是许多后进人物 , 成功“上位”的阶梯 。

因为“通电全国”的效果如何 , 不止在于通电内容本身 , 更要看时机和立场的把握 。把其中学问用到极致的人 , 典型吴佩孚 。

当1918年 , 吴佩孚还只是前线一个师长 , 为段祺瑞“武统”冲锋陷阵时 , 他就多次巧妙借助了“通电全国”大招 。先是在战事更激烈时 , 把握住了举国的“反战”呼声 , 愤然“通电全国” , 大骂段祺瑞导致“同种残杀 , 生灵涂炭” 。但就在段祺瑞一脸蒙圈时 , 吴佩孚又笔锋一转 , 对准了段祺瑞的对头冯国璋 , 又是一顿通电 , 还在通电上擅自加上老上级曹锟等人名字 , 呼吁冯国璋停战 。一下就在全国“蹿红” 。连晚清民国元老岑春煊 , 都连呼吴佩孚“大义凛然 , 深表佩服” 。


民国时期经常有人“通电全国”,是怎么个通法?

文章插图
这位原本普通的师长 , 就借助这震动全国的通电 , 一举成为举国关注的新闻人物 , 随后叱咤风云 , 继续闹出一串大动静 。

以这前后的操作与智谋说 , 简单的“通电全国” , 背后却是说不尽的学问 。缩影的 , 正是那个苦难年代 , 多少人的理想与表演 。

参考资料:《政治与电讯》、《民国时期的通电公文》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其他网友观点

在古代 , 如果想把信息大规模传播 , 只有一个办法 , 那就是贴布告 。比如传说中的海捕文书 , 就是先在京城中把布告内容抄个N多份 , 然后找急脚送到全国各个州县 , 在县城门口或者菜市口等人流密集地方 , 贴上去

这种方法费时费力 , 一次通告估计要大半年时间 , 但没有办法 , 谁叫那时候科技不发达呢 , 只能用这种死办法

民国时期经常有人“通电全国”,是怎么个通法?

文章插图

随着科技的发展 , 到了清末民初时电报普及了 , 从有线到无线 , 负责接收和发送的电台普及到了县城 。这时候 , 想把信息大规模传播 , 再也不用急脚送了 , 只要照着号码簿挨个发送就可以了 , 省时省力 , 其过程和现在的电话营销一模一样

题主说的有人“通电全国” , 就是这个人把想要发出去的信息 , 通过电报“群发”到全国各地 , 一来传递信息 , 二来做个见证

民国时期经常有人“通电全国”,是怎么个通法?

文章插图

这所谓的“各地” , 包括各级政府、各大报社、各国领事馆、各个商会组织等诸多有电台单位 , 据说 , 在无线还没普及用有线电报“通电”的时候 , 全国有电台两百座 , 通电花费不小

后来 ,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提升 , 收音机普及了 , 这时“通电全国”成了过去式 , 用不着群发了 , 只要通过广播电台说话就成 , 实时同步……

比如 , 四五年日本的天皇就发表了投降广播 , 全世界有收音机的地方 , 都能收到

民国时期经常有人“通电全国”,是怎么个通法?

文章插图

其他网友观点

所谓“通电” , 即指用明码发报 , 这样所有具备收电能力的单位都可以收到并通读出来 。

当然 , 在电报盛行的时代 , 各种大小电台成千上万 , 每天在天上飘来飘去的各种明码、密码电报不计其数 , 仅仅用明码发报 , 能瞟一眼的人是非常有限的 。当时的人记载 , 北洋时期政局混乱 , 大小军阀、政党领袖甚至小有名气的人动辄“通电全国” , 许多“通电”都无人问津甚至鲜为人知 。

此外 , 电台功率有大小 , 如果功率太小 , 所发的通电自然没什么人能读到 。

“通电全国”的目的 , 是扩大舆论影响 , 因此实际上只要让特定的人 , 包括政治对手、潜在盟友、重要势力和人物 , 以及媒体舆情读到并有所反馈 , 就达到了通电的目的 , 因此实际上大多数“通电” , 最重要的不是那份直接用自己电台发出去的“电” , 而是将通电文稿通过各种方式交给诸如报馆之类媒体刊发 , 这样就能确保自己的“通电”被更多人读到 , 不论他们有没有电台和收报条件 。

但发通电者立场迥异 , 有时未必能为当局所容 , 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通电稿能在媒体上发表?很简单 , 自清末开报禁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 , 中国领土上有不少外国人经营的报纸 , 如《北华捷报》、《字林西报》 , 尽管大多数是英文 , 但因为立场较本地报纸超脱 , 是方方面面比较重视的消息来源 , 一般而言他们不会挑剔投稿者的立场 , 当局也不会干预 。此外 , 在1942年以前中国许多城市有外国租界 , 租界内有华人办的中文报纸 , 尽管这些中文报纸的刊登内容多少要受到审查 , 但总比租界外自由得多 , 如清末章太炎、邹容因《苏报》案吃官司 , 而这份《苏报》可是在大清朝公然鼓吹造反的 , 两人最终仅被判了不长的徒刑(邹容是在狱中病死的)——如果是在租界外 , 砍头恐怕都是轻的 。

不过媒体即便不看立场 , 也还是要看新闻价值的 , 如果只是个阿猫阿狗甲乙丙丁之辈 , 你的通电要让人家刊登 , 就得付钱(类似于今天买广告版面)——如果想登在醒目版面 , 就得付大钱 。

当然也有些人或团体 , 发通电只是为表明一下自己的立场 , 不在乎有谁收到与否 , 那么形式就会比较活泼 。一位美籍山西传教士在1936年曾对美国采访人员维尔斯(斯诺前妻)说 , 红军东征时路过其教堂 , 发现他有一部小功率电台 , 就让他代发一份通电 , 祝贺法国联合阵线政府上台执政 , 他解释说“电台功率太小 , 法国收不到” , 但对方仍坚持让发 , “意思到了就行” 。一些小型团体甚至只是找个酒馆喝一顿酒 , 念一份“通电全国”的稿子然后散伙 , 就算已经“通电全国”了 。

还有一种更省钱省设备的办法叫“快邮代电” , 即委托当时独立经营的邮局系统 , 将自己拟定的通电稿转发出去 , 辛亥革命时期很多小的地方势力起事或佯称起事 , 就采取了这种“只要贴几张邮票就行”的“快邮代电”方式 , 这种“快邮代电”在日常生活中也普遍应用 , 是为那些连电报都不通的偏远地区准备的 , 类似于今天的“快递” 。采用“快邮代电”发通电 , 实际上只是叫“电” , 和电报已经几乎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 用这种方式传播“通电”能起到多大效果 , 就更是只能看“人品”了 。


民国时期经常有人“通电全国”,是怎么个通法?

文章插图


民国时期经常有人“通电全国”,是怎么个通法?

文章插图


民国时期经常有人“通电全国”,是怎么个通法?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