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104例疗效观察

一般资料:104例患者均在县级以上医院被诊为缺血性或出血性脑中风(其中76例行CT检查并系统治疗4周以上仍遗留偏瘫、口角?斜、语言障碍、小便失禁、便秘等后遗症 。其中男54人,女50人,50岁以下人,50~60岁48人,60~70岁30人,70岁以上22人 。病程1~3个月58例,
4~22个月6例,12个月以上24人 。
治疗方法:
I型(气虚血瘀,脉络瘀阻):证见偏枯不用,面色姜黄,肢软无力,肢体麻木,舌淡暗紫而苔白或有瘀斑,脉细数或沉弱 。
Ⅱ型(肝肾阴虚,阴虚风动):多见舌暗不语,舌淡津枯,脉弦细弱 。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104例疗效观察】Ⅲ型(阴虚阳亢,脉络瘀阻):素有头晕、头痛、耳鸣眼花、舌强语蹇、舌红苔黄、脉弦滑或细数、多数兼有高血压病史 。
Ⅳ型(脾虚湿盛,风痰阻络):本型形体偏胖者多见,证见肌体麻木或偏瘫、口眼?斜、口角流涎、语言不利或喉中痰多、面色无华、食欲不振、心烦腹泻、舌淡黄腻、脉细涩或滑 。
以上无论何型,均有明显“血脉瘀阻” 。104人中,气虚血瘀,脉络瘀阻型38人,肝肾阴虚、阴虚风动型30人,阴虚阳亢、脉络瘀阻型26人,脾虚湿盛、风痰阻络型10人 。
药物与治法:①“复方马前子丸”详见《时诊国药研究》创刊号,此方28味药对病患脑中风治愈率达98%,看高血压者可配“六味地黄丸”或“脉络宁”配“氯化钠”同时静滴 。“侯氏黑散”及“人参再造丸”头1周均有效 。②“镇瘫丸”组成为元寸、西洋参、川贝、制壁虎、爬山虎、川芎、全虫、蜈蚣、金钱白花蛇、水蛭、天虫、鸡内金、豨草、青风藤等,制作:上药共为细末,装人“0”号胶囊内(内含生药粉0.3g 。③I一Ⅳ号汤剂(中风号:黄芪30~60g,当归12g,赤芍12g,川芎6g,桃仁12g,红花6g,桂枝9g,地龙12g,水煎服 。中风Ⅱ号:生地15g,知母20g,当归15g,枸杞子15g,赤芍20g,龟板10g,牛膝10g,菊花15g,郁金15g,黄柏6g,石菖蒲10g,土元12g,水煎服 。中风号:生白芍15g,天冬15g,牛膝30g,生麦芽9g,甘草4.5g,代赭石30g,元参30g,川楝子9g,龟板15g,青蒿6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水煎服 。中风Ⅳ号:生石决明30g,桑寄生30g,陈皮6g,半夏9g,白蒺藜9g,菊花9g,鸡血藤12g,鸡内金12g,淮山药15g,鲜竹沥10ml(后冲服),水煎服初患中风用祖传“复方马前子丸”,恢复期用“镇瘫丸” 。
同时针对患者分型论治,对号给予中药汤剂,选药号与症合拍,加强功能锻炼,1个月为1个疗程 。
治疗效果:治愈70例,占67.4%;显效25例,占25%;好
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8.1% 。
临床体会:①中风后遗症指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风后出现的不同程度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或失语等临床表现 。属于中医“偏枯”、“音鸣”等范畴 。在现代医学指脑血管意外,包括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遗留的后遗症 。本病病因、病机立论为“痰”、“瘀”、“虚”三者相兼为患,互相影响,彼此作用,属于本虚标实之症,脏腑功能,气血瘀阻为标,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从整体上来讲不论是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风都存在着“血行不畅”的病理过程 。再者“瘀血”、“痰瘀”既是病变过程的病理产物又作为致病因素作用于痹阻经络、脏腑而使偏瘫等后遗症缠绵难愈或并发他病 。因而气血瘀阻是中风病标中之本,血化瘀、通络是当务之急,乃为治疗中风后遗症之根本大法,鉴于中风后遗症症状错综复杂兼症多见,即使同一主症,兼症也相同,其舌脉也可有明显不同,所以在治疗中运用辨证施治的同时活血化瘀才能显效尤捷 。②“镇瘫丸”之川贝、鸡内金、川芎活血化瘀;壁虎、金钱白花蛇、蜈蚣、水蛭消除瘀阻,通络搜剔;元寸、豨莶草、西洋参补气益血、通窍、改善血液循环,促使病变的脑部瘀血物质的分解与吸收 。重用活血化瘀法治本病标中之本,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型论治,对号入座,分别加服一Ⅳ号汤剂,药症合拍,切合病机,治标又治本,故疗效高,有出奇制胜之功效 。③脑中风初期以防并发症为主,“风者数变”用药防变 。上属药对中风稳定期(发病10天后)特别有效,初期若昏迷期以对症抢救为主,选“安宫牛黄丸治之,用“人参再造丸”、“华佗再造丸”治之,用“脉络宁”静滴等治之 。
(河南杞县宗店乡张广地卫生所张国营何青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