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千年草坪续文脉,十八景致入画来

漓江|千年草坪续文脉,十八景致入画来

文章图片

漓江|千年草坪续文脉,十八景致入画来

文章图片


南方的山水 , 近似秀美的有很多 , 至于闻名和不闻名的 , 则多在于其故事的流传程度 。
桂林山水的闻名虽然得益于历史的沉淀 , 但20世纪60年代电影《刘三姐》的播出及21世纪初《印象·刘三姐》大型桂林山水实景的演出对桂林山水的宣传功不可没 。 自古以来 , 天下山水的神奇和美好向来依托于文学艺术的演绎 。
“千年草坪续文脉 , 十八景致入画来” 。 草坪是桂林市雁山区的一个回族乡 , 也是广西唯一的回族乡 , 漓江美景从这里辐射延伸 。 在水路通达的古代 , 草坪是漓江边一个重要的节点 , 漓江边不同水段废弃的古渡码头见证着草坪历史兴衰的变迁 。 至少在宋时 , 草坪就不再是荒凉之地;元代桂林重要的驿站就设置在草坪南亭村;明末回族先民就落脚于漓江畔 , 聚集在以草坪潜经村为中心的回民村庄 。

十里草坪
自古至今 , 草坪一直是山外陆路的尽头 , 尽头处是早在唐代就已闻名于世的冠岩 。 偏远和适度的开发成就了十里的草坪原生态 , 成就了十里的草坪大观园 。

从大圩古镇沿途向南十数里 , 透过树梢可远远望见一条山脉奔突江岸 , 似乎拦截了去路 , 待到山脚才发现公路是靠着山脚、贴着江岸一穿而过的 。 从山下往上仰望 , 数十丈的悬崖绝壁笔直而立 。
此路民国时期还很是泥泞 , 它的险峻和传说在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和清末金武祥的《漓江杂记》中都有较为详尽的记述 。 崖下江边危石兀立 , 石上有一凉亭 , 可俯瞰江水 , 这便是草坪境内的第一道美景——“碧崖生烟” 。
初冬 , 江对面是层林尽染的“乌桕红叶” 。 深绿的江水、灰白的沙滩、紫红的树林和黛墨的远山笼罩在万里无云的青天之下 , 偶有一两只白鹭在空中一闪而去 , 犹如流星划过天际 。 一边的竹林却青翠如春 , 延绵十里的林间小道弯弯曲曲 , 寂静无人 , 只有林外江水的凉意弥漫而来 。
行走三五里 , 在竹林掩映下有个叫渡船头的小村 , 村中人大多以打鱼为业 。 江边三五条竹筏并排在码头边 , 江面宽阔 , 是打鱼的好地段 。 村人说 , 他们是从潜经村搬过来的 , 大多是回民 。

竹海问道
往北折回数百米 , 从竹林穿出即可见到潜经村 , 村口便是白氏宗祠和清真寺 。 白氏宗祠为砖木结构 , 年代久远 , 据祠内石碑记载 , 清末时已重修过 。

草坪的深秋或初冬 , 最吊人胃口的是“大田红柿” 。 大田村位于山顶 , 山路盘旋而上 , 因温差大及柿子品种优良 , 故个大香甜 。 每到秋风一起 , 一座座山头都是黄黄的落叶 , 红红的柿子在树上密密麻麻地挂着 , 一树红过一树 。 山顶是观赏草坪全境的最高点 , 十里草坪尽收眼底:蜿蜒曲折的漓江就像一根手指大小的玉带在千峰竞秀的山间忽隐忽现 , 山峰一层叠一层地推向远方 , 隐没在云堆里 。
草坪的水源历来丰沛 , 山边平地多种水稻 , 这里的鱼虾向来为外界所称道 。 每到春季 , 河泊源村一带秧苗青青 , 春水满溪 , 鱼群如梭 , 人道是三冬不寒的“河泊春晓” 。 河泊源村口的岭上有一座十米高的水塔 , 塔身微宽 , 不知何时所建 。 四周老树高低成林 , 每每夕阳西下 , 反照塔身一片金黄 , 壮观中亦显寂寞 , 人称“塔留斜阳” 。
从河泊源村往冠岩山顶的半山坡上有一大片石芽地 , 石芽随地乱长 。 群石间有近百株李子树 , 树枝弯曲如龙 , 百态横生 。 每株树都老得皱皮干裂 , 也许是老而不朽吧 , 每年都开着零碎的白花 , 却一直无力挂果 , 不过它遒劲有力的老枝却依然在努力地舒展着 。
冠岩山顶杂木丛生 , 一片绿色 , 山腹却四通八达 , 奇景万千 。 水自中出 , 外与江通 。 自唐代学者莫休符记载冠岩以来 , 历代无数的游客流连于此 , 或停舟夜宿 , 或探秘题诗 , 其中尤以明代田汝成对之最为钟情 , 称桂林岩洞“兼山水之奇 , 莫如甘岩(即冠岩)之胜” 。

斗米滩头
【漓江|千年草坪续文脉,十八景致入画来】倘若从冠岩逆水而上 , 江中观景则别有一番风味 。 江之东岸平坦开阔 , 江之西岸则群山屏列 , 直插江中 , 有如帷幕遮天 。 行数里至刘家埠 , 昔徐霞客记述从冠岩步行四里到南亭驿寻舟 , 此处与冠岩相距正是四里 , 当是南亭驿站泊舟之处 。 江面宽阔 , 沙滩平缓 , 山貌祥和 , 有四个码头从岸上直直伸入江中 , 尽管古码头已不复可寻 , 但仍可想象当年之盛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