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子进京赶考应该已经是举人了,为何还有穷困潦倒的落魄书生?

【古代学子进京赶考应该已经是举人了,为何还有穷困潦倒的落魄书生?】简单而言 , 举人虽然是地区的名人 , 但隔壁区也有很多更著名的举人 , 如果科考中榜无望 , 本地富户官员更知晓其中关节 , 也就没有什么人愿意赞助!

尤其还是对偏远地区财力有限 , 举人进京就需要数月时间 , 仅吃就不算小钱 , 还需要书籍和大量的笔墨纸砚 , 不要以为便宜 , 宋朝纸张才开始普及 , 而好的砚台更价值不菲!

所以 , 综上而言就是 , 举人虽中举 , 却不具备金榜题名的实力 , 在穷苦偏远区域 , 对出仕损耗资费不愿承担!

其他网友观点

想必有很多朋友都看过倩女幽魂吧 , 在倩女幽魂中聂小倩就喜欢上了一个书生 , 一个进京赶考的书生 , 他叫做宁采臣 , 我们会发现宁采臣其实已经中举了但是依旧十分穷酸 , 背着个破书筐 , 穿的衣服也非常的破旧 , 一看就生活得非常落魄 。而他的形象也确实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真实形象 , 有很多人会好奇 , 既然已经进京赶考了 , 那么他一定是成为了举人才有资格进京赶考 , 既然成为了举人 , 怎么会落到如此穷酸的地步呢?


古代学子进京赶考应该已经是举人了,为何还有穷困潦倒的落魄书生?

文章插图

我们要先明白举人这个称谓举人存在的意义是 , 因为它仅仅是乡试通过 , 并且获得会试资格的人所获得的称谓 , 也就约等于我们现在去考试的准考证一样 , 并不能代表其他实际的意义 , 举人在中举以后要前往京城参加会试 , 虽然他们已经有了会试资格 , 但是朝廷并不会给他们什么特殊的待遇更别提津贴一类的 , 顶多看你经济状况特别差的话会给你补贴点路费但其实领到的钱也特别少 。


古代学子进京赶考应该已经是举人了,为何还有穷困潦倒的落魄书生?

文章插图

再一个就是在举人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等级划分 , 就比如有的举人家里本来就比较富裕 , 父母都是当地的富户 , 那么这样的举人也会相应比较有钱一点 , 第二种就是已经参加过几次进京赶考的举人 , 他们起码已经成为举人三年了 , 至少参加过一次的会试 , 所以他们其实有的都已经在当地担任了一定的职务 , 所以有固定的收入 。如果出身寒门 , 又是头一年上京赶考的举人 , 大多数情况都会比较寒酸 , 中国有句古话 , 穷文富武 , 非常真实的还原了这个现象 。


古代学子进京赶考应该已经是举人了,为何还有穷困潦倒的落魄书生?

文章插图

我们结合古代的具体情况来分析 , 在古代社会普通人民主要是以务农为主 , 如果你想要读书的话 , 那就证明着你不参加体力劳动 , 最起码不能大规模大强度的参加体力劳动 , 作为一个家庭里的顶梁柱 , 你却在这个时候退出体力劳动家里怎么可能会有钱 , 所以说在古代如果想要成功的供出一个读书人来的话 , 家里必须起码有八个以上的体力劳动者 , 才能够将一个读书人给养出来 , 所以在古代真正能读起书 , 有钱念书的 , 最起码在当地也是一个小地主 , 普通的老百姓根本没有这个经济能力去支持子孙读书 。


古代学子进京赶考应该已经是举人了,为何还有穷困潦倒的落魄书生?

文章插图

加上古代交通不方便 , 去一趟京城路途遥远 , 尤其是对于一些远离京城地方的读书人来说所以为了维持一路上基础的生活费 , 自然也会过得比较节省一点 , 到了京城以后也会有一笔巨大的开销 , 吃穿住行都需要各种各样的花费 , 再加上一些人情费 , 这些钱累积下来 , 让古代的那些举人 , 即使进京赶考 , 也不会出现太富裕的状况 , 那为什么读书人还一定要一心一意参加科举呢?


古代学子进京赶考应该已经是举人了,为何还有穷困潦倒的落魄书生?

文章插图

其实这是因为 , 在古代参加科举是唯一可以翻身的机会 , 在地位上就可以发生一个质的飞跃 , 普通老百姓见到最小的县官都要跪地磕头 , 但是你只要中举见到这些县官 , 只需要弯腰要喊一声老师即可 , 这是在地位上发生了根本改变 , 再者就是因为在中举之后有许多的人会来巴结你 , 虽说不能一瞬间成为大富大贵之人 , 但是生活环境和条件会发生一个本质上的改变 , 最起码这辈子可以做到衣食无忧 ,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无数的穷人挤破了头 , 也想要参加科举的根本原因!像范进中举后就是高兴坏了 , 因为在原书里 , 范进中举以后 , 立马就有当地的地主和土豪来和范进结交 , 做过知县的乡绅 , 来给范进送银子和送宅子 , 光从范进中举这个故事中 , 我们就可以看出 , 古代如果能够成为举人是一个多么大的荣耀 , 更别说进入朝堂做官了 。

其他网友观点

首先我们要清楚:进京赶考这种事 , 其实是从唐朝才开始的 。

那种进京赶考途中盘缠用尽 , 遇到美女相助的故事 , 也是唐朝开始流传 。

因为“盘缠用尽” , 所以自然落魄了 , 所谓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 没钱自然落魄 。

为什么会没钱呢?因为古代没有银行卡也没支付宝 , 你家里再有钱 , 能带着出门的总不会太多 , 你说带银票? 别被古装剧骗了 , 中国第一家“汇通天下”的钱庄诞生于1823年 。北宋的纸币“交子”这时代没有 ,  ”大明宝钞“是在明朝才有 。

在唐朝 , 绝大多数的日常交易 , 还是以铜钱 , 实物为主 , 甚至金银都很少 。

背着米和布交易的情况就不提了 , 就提铜钱 。

盘缠就是路费 。用绳索将一千个钱币成串再吊起来 , 穿钱的绳索叫做“贯” , 所以 , 一千钱又叫一吊钱或一贯钱 。

唐朝的“开元通宝”一般重4克一个 , 1000个就是4公斤 , 这还仅仅是一贯钱 。而首都的物价却很高 , 例如唐代京兆鄠县的一个食店 , 有僧“以钱一万独赁店一日一夜” , 这是说包下一间旅馆24小时 , 需要用一万钱 , 即10贯-----40公斤的铜钱 。历史记载 , 唐朝有的旅馆 , 旅馆房间一个月的租赁费用达到”十八千“ , 即18贯 , 72公斤 。

那你说 , 我租房子小一点 , 或者时间短一点不就行了?进京赶考 , 可不仅仅是考试 , 还得拜见官员 , 探听消息 , 交游朋友 , 没有现代考试那样 , 在考前几天到 , 考完就走那么简单 , 所以很多人是提前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就到了京城 , 找个地方住下 , 这费用就不可能低了 。

另外要背着几十斤铜钱上路 , 自然还要带随从 , 往往一个随从是不够的 , 于是一出动就是一大家子 , 费用于是又上升......如果有点爱好 , 去下平康坊拜见下名妓 , 那要是不注意开销 , 贵公子沦为乞丐也不奇怪 。(唐代小说《李娃传》就是这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