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干细胞疗法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研究案例( 二 )


临床研究一:2020年9月10日 , 《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戴建武再生医学团队与南京鼓楼医院王东进教授团队合作的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临床研究成果 。
首次证明了可注射材料联合干细胞用于心脏病治疗的临床安全性及可行性 , 44例心梗患者受试者在胶原材料联合干细胞移植1年后可显著减小患者心脏梗死体积 , 并且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心脏评级改善 , 对于术前病情较重(心脏射血分数小于40%)的患者 , 效果尤为明显 。


体内外研究:TENG等在体内实验中应用小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 , 在心肌内局部注射MSCs分泌的外泌体能够显著促进血流恢复、减小梗死区域范围、保护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 。
体外实验将用外泌体预处理过的干细胞注射移植到心肌梗死区域 , 发现MSCs分泌的外泌体能够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 。
临床研究二:LING等研究中发现冠状动脉内给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通过分泌VEGF , IL-6和MCP-1诱导血管生成 ,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4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中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显著改善 , 证实自体BM-MSCs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

干细胞疗法与心力衰竭
2021年11月13~15日 , 2021美国心脏协会(AHA)科学年会在线上召开 , 并公布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临床研究(DREAM-HF试验)的最新结果:干细胞治疗能够显著减少慢性、高风险、低射血分数(HFrEF)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病发作、中风和死亡的数量 , 尤其是那些炎症程度较高的患者 。
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 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 。 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
据介绍 , 每5个心脏病患者就会有1个发展为心衰 , 心衰的生存期限大约在2年左右 , 5年的死亡率高达74% , 心衰的预后甚至比癌症还要差 , 患者大多丧失劳动能力 , 并反复住院 , 活得毫无生活质量可言 。
心衰的不止是心脏 , 随之而来的还有身体各部位的病变 。 常见的合并症主要包括高血压、慢性肺病、糖尿病、肾病、贫血、心律失常等 , 管理干预难度大 。
大多数心力衰竭由心脏病发作导致心肌死亡所致 , 因为心肌无法再生 , 所以受损区域被瘢痕组织代替 , 瘢痕组织不会收缩 , 进而使心脏丧失功能 。 干细胞可帮助重建受损心肌并恢复心功能 , 是心力衰竭治疗的新兴疗法 。
临床案例一:2021年11月15日 , 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年会上公布了DREAM-HF试验(“低射血分数的高风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间充质前体细胞靶向性的随机试验”)的最新研究结果 。 该试验是一项随机、双盲、假手术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

研究人员招募了537名例成功进行心导管术的患者(平均年龄63岁) , 患者心脏衰竭 , 射血分数降低 , 左心室泵血能力明显减弱 。 受试者被随机分为两组:MPCs组 , 261名成人直接用导管向心脏注射1.5亿个干细胞 , 其余的276名成年人接受了空白对照疗程 。 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研究 。
研究结果显示:

1)那些接受干细胞治疗的人在整个研究期间 , 非致命性心脏病发作和中风减少了65%;

2)炎症程度高的参与者(CRP水平至少为2mg/L)在接受干细胞治疗后发生非致命性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可能性降低了79%;

3)干细胞治疗使炎症水平高且心脏受损较少(II 类心力衰竭)的成年人与心血管问题相关的死亡减少了 80% 。
研究者认为这是第一次明确干细胞的抗炎作用机制与心力衰竭的因果相关 , 干细胞不仅在心脏局部起作用 , 也帮助了全身血管修复 。
临床案例二:ZHAO等在评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研究中 , 将59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29) 。 治疗组接受药物治疗以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冠状动脉内移植 , 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 。
1个月后 , 治疗组的NT-proBNP水平 , LVEF和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 , 说明使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有助于改善心脏重塑功能 , 降低死亡率 , 证实了MSCs治疗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性 。
临床案例三:此外 , 研究发现MSCs同样适用于非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疗 。 BUTLER等研究中对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静脉注射缺血耐受的MSCs 。 22名患者被随机分配静脉注射MSCs或安慰剂 。 与安慰剂相比 , MSCs治疗组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 +36.47米) , 改善功能状态评分(+5.65)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