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我国同时存在2个州,名字仅差1个草字头,明初同时降为县


元朝,我国同时存在2个州,名字仅差1个草字头,明初同时降为县


文章图片


元朝,我国同时存在2个州,名字仅差1个草字头,明初同时降为县


文章图片


元朝,我国同时存在2个州,名字仅差1个草字头,明初同时降为县


文章图片


元朝,我国同时存在2个州,名字仅差1个草字头,明初同时降为县


我国由于幅员辽阔 , 地名众多 , 自古以来重名的、多地同时重名的地名屡见不鲜 。 本文要讲的则是另一种情况 , 两地地名用的字相近 , 仅差了一个“草”字头 , 虽然两者之间直线距离近1500公里 , 但在元朝却同时为州 , 并且在明初洪武年间同时被降为了县 , 直到今天 。
这两个地方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的藤县 , 以及山东省枣庄市的滕州市 。

清朝道光年间的滕县舆图
滕州在1988年3月7日被国务院批准设立为滕州市之前 , 名字为滕县 。 虽然今天的滕县已经实现“撤县设市”成为滕州市 , 而广西藤县仍然为县 , 但是从历史上来看 , 广西藤县为州的历史要比山东滕州早了592年 。

春秋时期的滕国
今天的山东省滕州市名字中的“滕” , 在古汉语里用来比喻水流向上沸腾的形态 , 东汉许慎《说文》里就有“滕 , 水超涌也 。 ” , 《诗·小雅·十月之交》有“百川沸滕”的记载 , 只不过今天“沸滕”已改用为“沸腾”了 。 想来当时滕州市一带必定是一片泉水奔流、沸腾的状况 , 也就以“滕”为名了 。

清朝滕县城图
周武王把他的弟弟叔绣封在这里 , 是为“滕国” , 滕国在春秋战国的诸侯攻伐争霸混战局面中一直存在了近700年 , 历代国君中最有名的是滕文公 , 他曾礼聘儒学大师孟子来到滕国 , 《孟子·滕文公》对此多有记载 。

元朝时的滕州
秦朝始置滕县 , 属薛郡 , 汉武帝元朔三年滕县分为公丘、蕃2县 。 南北朝北魏太安三年(457年)撤公邱县 , 隋开皇六年(586年)改蕃县为滕县 。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 , 于滕县置滕阳州 。 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改为滕州 , 辖滕、沛、邹县 。 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除滕州为滕县 , 隶山东布政使司济宁府 。 洪武十八年改属兖州府 。 清朝承明制未变 。

元朝时的藤州
而广西藤县 , 起步之时则为藤州 , 直到明朝才改为了县 。
藤县在秦朝南海郡地、汉朝则为苍梧郡猛陵县 。 晋朝属永平郡 。 隋朝平陈朝时废永平郡置藤州 , 郡治永平县 。 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改为石州 , 开皇十二年(592年)又改名藤州 , 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回永平郡 , 管辖永平、安基、隋安、淳人 , 治永平县(即今天藤县) 。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永平郡为藤州 , 领永平、安基、武林、隋建、阳安、普宁、宁人、淳人、猛陵、大宾、贺川、戎城等县;贞观时改永平县为镡津县 , 仍为藤州治所 。 到乾元元年(758年)藤州辖镡津、感义、义昌、宁风县 。

清同治年间的藤县图
明洪武二年(1369年)9月 , 镡津县省并入藤州 , 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藤州降为藤县 。 明清藤县均属属梧州府 。

民国时期绘制的藤县城图
就像上边所说的那样 , 在我国版图上一南一北 , 名字中的“滕”和“藤”仅差一个草字头的两地 , 虽然不是同时设为州 , 但却在元朝同时为州 , 并且在明初几乎同时被降为了县 , 这样的“因缘际遇”让人感叹 , 历史的奇妙之处也正在于此吧 。
【元朝,我国同时存在2个州,名字仅差1个草字头,明初同时降为县】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 , 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