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很明显 , 欧罗巴地质活动频繁的现实和稳定不变的理想产生了矛盾 , 这又该作何解释呢?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之时 , 旅行者2号无意间拍到了木卫一九组正在喷发的火山照片 , 对解决欧罗巴地质活动频繁这个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
经过后续多次观测 , 科学家又在木卫一表面发现了共400多座火山 , 正是这些活跃火山的存在 , 使得木卫一也成为了木星卫星中最为活跃的一个 , 但火山能源的来源问题再次让科学家陷入沉默 , 木卫一和欧罗巴同样都是体积较小的卫星 , 依靠其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而产生的能量来提供木卫一持续频繁的地质运动是不现实的 , 那么这些火山是怎么来的呢?
事出有因 , 只是人类没有观测到 , 只要找到问题突破的契合点 , 整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 果不其然 , 天文学家皮尔在研究木卫周围环境时发现 , 离木星最近的三颗卫星处于罕见的潮汐共振状态 , 他们之间的引力相互拉扯 , 较大的偏心率使其原本呈圆形的公转轨道变成了椭圆形 , 而且欧罗巴和其他卫星一样被木星潮汐锁定 , 有一个永远朝向木星的固定面 , 由于木星和其他卫星不同重力的牵扯 , 欧罗巴也就像不断被揉搓的面团 , 被频繁地挤压 。
地热!海洋!氧气!而在整个过程当中 , 岩层之间会不断发生摩擦 , 产生热量 , 而这些热量也就成为了支撑木卫地质活动的主要能源 , 这在地质学界被称为潮汐加热 , 虽然欧罗巴无法拥有像木卫一那般强大的能量 , 但其内部热量也足以让靠近岩石层的冰层融化 , 因此科学家作出大胆猜测 , 欧罗巴内部可能存在一个覆盖全球的巨大液态海洋 , 由潮汐效应导致的裂纹也是其有力证据之一 。
欧罗巴表面产生的冰裂纹很有可能是木星重力压制下所导致的结果 , 如果冰层之下没有液态海洋 , 那么欧罗巴不可能形成预定的可观测到的地表裂纹 , 就算产生 , 也不可能如此明显和普遍 , 而且根据旅行者2号前后传回的照片进行对比 , 可以发现欧罗巴表层的裂纹在短时间之内就发生了位置和大小变化 , 这种变化也进一步证实了液态海洋的存在 。
为了深入印证猜想 , 美国科学家于1995年又发射了伽利略号无人探测器对木星和欧罗巴进一步进行探测 , 数据表明 , 在木星磁场的影响下 , 欧罗巴自身也能够产生一个磁场 , 同时 , 2008年 , 科学家又发现了欧罗巴二极地旋转轴偏离了80多度 , 这两大发现暗示着 , 欧罗巴内部存在一个金属内核以及可供电荷传导的和咸水海洋相似的传导层 。
再结合欧罗巴表面的巨大陨石坑 , 欧罗巴内部的大致情况就浮出水面了 , 研究者据此得出结论 , 在其厚约10千米的冰层下很可能存在深度超过100公里的海洋 , 具体分布是:最内部是金属核 , 核外是由岩石组成的壳 , 壳外就是液态海洋 , 而海洋顶部就是冰层 , 这种可能性也伴随着人类研究进程的加快已接近成为不争的事实 。
另外 , 科学家观测到 , 欧罗巴表层还存在着部分高达200千米的巨大喷泉 , 2016年9月27日 , NASA进一步观测到欧罗巴表面有水汽喷发 , 而德国和美国科研人员也早于2012年11月利用哈勃望远镜观测到欧罗巴南北半球区存在不少的氢和氧 , 由于欧罗巴表面没有植物 , 因此这些氧不可能是生物来源 , 而是由带电粒子的撞击和太阳紫外线照射 , 使得欧罗巴表层喷射出来的水汽被分解成为氢和氧 , 其中氢因能量低而逃逸 , 而氧则留在了欧罗巴 , 借助各种裂缝渗透进海洋当中 , 为生物生存提供必需的氧气 。
最开始 , 人们根据伽利略探测器探测到的数据进行推测 , 欧罗巴地表下的海洋成分可能是硫酸镁盐 , 但这一推断于2019年被推翻 , 2019年6月 , 加州理工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分辨率更高的光谱数据表明 , 其海洋成分不是硫酸美盐 , 而更可能是人类所食用的氯化钠盐 , 由此推测出 , 欧罗巴地下海洋应该是咸的且和地球海洋成分没有多大区别 。
海洋 , 氧气和地热三者加在一起 , 再加上可供生物生存的有机物 , 让人最先想到的肯定就是生命了 , 当然 , 欧罗巴地面存在生物的可能性为零 , 一方面是人类通过各种先进探测设备并没有观测到欧罗巴地表有生物活动的迹象 , 另一方面 , 是强大的辐射和低温极寒环境足以消灭人类认知范围内的所有生物 , 所以 , 欧罗巴生物存在的范围只限于冰下海洋之中 , 美国科学家们也根据人类目前对欧罗巴研究的成果作出了“欧罗巴生命假说” 。
推荐阅读
- “有一说一”的物质元素从何而来?(下)
- 人类理论寿命1000岁,秦始皇苦苦追求的长寿,科学家称可通过这些方法实现
- 神秘的宇宙,存在4种“神奇”的现象,每个都让科学家感到惊诧?
- 机器人鳍模型,允许通过减少的运动学参数空间进行系统探索
- 肺结核或导致细胞过早衰老
- 随着频率和振幅的增加,自由游动速度和固定鳍力都会增加
- 空中怪车事件:目击者有37人,现场留下了比较完整的遗迹
- 太空“轨道资源”现状,俄罗斯百颗卫星美国千颗,中国能占多少?
- 为何一斤盐溶于一斤水,难以得到两斤总重?质量为何不守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