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瘿五海饮的标准配方与用量

【方剂出处】明·《古今医鉴》
【标准配方】海带海藻昆布海蛤壳海螵蛸各三两半(各105g)木香三棱莪术桔梗细辛香附各二两(各60g)猪胰子陈壁上炒去油,焙干,七个上药共为细末.每服七分半(2.3g),空腹时用米汤送下.
【作用与功效】功效化痰破瘀,消瘿化坚.主治瘿瘤,瘰疬,乳结肿块等,苔薄白,脉滑.
【临床应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等病症.
乳腺小叶增生应用消瘿五海丸加减治疗4例乳腺小叶增生,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经期停服.疗程1个月.以乳房疼痛、肿块消失者为治愈标准.结果:治疗总有效率93.7%(《湖南中医杂志》1994年第5期)
【按语】本方方用海藻、海带、昆布化痰软坚消瘿,合以三棱、莪术祛瘀消癥为配伍特点.
临床应用以瘿瘤、瘰疬、乳房肿物等皮色不变逐日增大、按之坚硬、推之不动不痛不痒为辨证要点.孕妇忌服.在服药期间勿食生冷油腻之物.
三拗汤
【方剂来源】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系麻黄汤去桂枝而成,出自《圣济总录》(原方无生姜,用药量为每服三钱),后由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加用生姜五片,药量改为每服五钱),后世医家多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论.
【标准配方】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各等分水煎剂,每服五钱(约15g),加生姜5片,水煎温服.临床应用时,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作用与功效】功效宣肺,平喘,止咳.主治外感风寒,鼻塞声重,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临床应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小儿过敏性咳嗽、小儿下呼吸道感染、耳咽管炎等病症.
1.小儿支气管哮喘将52例寒饮停肺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7例予三拗汤加减治疗,对照组25例予氨茶碱治疗,疗程均为4日.观察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肺功能、免疫复合球蛋白、外周血嗜酸粒细胞IL-4、-5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4.07%,对照组72%,两组疗效相近,治疗改善患儿中医症状、舌脉作用更明显,并能降低IL-4、I-5水平,其降低Ⅱ-4水平较对照组更加明显.(《天津中医药》2006年第1期)2.小儿过敏性咳嗽应用三拗汤合止嗽散治疗小儿过敏性咳嗽38例,与西医酮替芬、氨茶碱常规治疗38例作对照,疗程7日.以咳嗽症状完全消失,2周以上未发作者为痊愈标准.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74%,对照组76.32%.(《河南中医》2008年第12期)3.小儿下呼吸道感染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加味三拗汤纳米贴膏穴位敷贴治疗小儿下呼吸道感染63例,与单纯西医治疗并对症处理57例作对照,疗程7日.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各症状体征量化积分与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咳嗽、喘息及肺部啰音量化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咳痰量化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NF-a,IL-1B及LTB4含量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河北中医》2011年第12期)
4.耳咽管炎应用加味三拗汤治疗耳咽管炎59例,与罗红霉素治疗53例作对照,7日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以自觉症状基本消失,~5日经鼻内窥镜示耳咽管开口处及周围组织充血、水肿消退,分泌物消失为特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2%,对照组47.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四川中医》2010年第1期)
【按语】方中黄发散风寒,宣肺平喘,杏仁助麻黄温散肺寒、下气定喘,甘草化痰利肺,合有发散风寒,止嗽平喘的作用,主治风寒袭肺的咳喘轻证.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毛细支气管炎、咳嗽变异性哮喘、ACEI引起的咳嗽、慢性咽炎等寒邪犯肺的病症.
华盖散
【方剂来源】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标准配方】麻黄一两(30g)苏子一两(30g)桑白皮一两(30g)橘皮一两(30g)杏仁一两(30g)赤茯苓一两(30g)炙甘草五钱(15g
上药研为粗末.每服6g.也可用饮片作汤剂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作用与功效】功效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主治风寒咳嗽上气,痰气不利,呀呷有声,苔薄白,脉浮滑.
【临床应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支气管肺炎、咳嗽变异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病症.
1.支气管肺炎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华盖散合二陈汤治疗小几支气管肺炎6例,对照组60例单纯西医基础治疗,疗程2周.以症状、体征均恢复正常,线胸片提示实变影全部消失为痊愈标准.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7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光明中医》2011年第5期)
2.咳嗽变异性哮喘应用华盖散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36例,与酮替芬合布地奈德口喷气雾剂治疗36例作对照,1个疗程2周,连续观察两个疗程以用药1周后咳嗽消失,肺部听诊无异常,肺功能有改善,1个月内无复发为痊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4%,对照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组治疗后IgE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优于对照组.(《光明中医》2014年第6期)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采用华盖散与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慢性塞性肺疾病42例,西药应用氨茶碱、鲜竹沥及对症治疗,对照组39例采用抗生素、化痰药和支气管扩张剂常规治疗.疗程均为2周.以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候积分减少>95%为临床控制标准.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48%,对照组66.6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陕西中医》2008年第8期)
【按语】本方有解表散寒,降气化痰功效,是"邪遏喘促之专方".寒侵痰壅而肺失宣降,法当宣肺降逆.麻黄解表散寒,宣肺平喘;苏子、杏仁降利肺气,祛痰止咳;陈皮、桑白皮、茯苓健脾祛湿消痰;炙甘草调和于宣降寒温之间.诸药配伍,共成解表宣肺,祛痰止咳之功.本方配伍特点为:解表药与祛痰药并用,以除风寒痰湿之致病原因;宣肺药与降气药同施,以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本方虽有甘寒之桑白皮,但全方药性偏温,故痰热咳喘者需加减应用.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感染后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小儿哮喘、流行性感冒等证属寒痰内阻的病症.
同名异方
《博济方》华盖散2由桔梗、杏仁、甘草、桑白皮神曲、人参、百合组成.功效宣肺化痰,和中平喘.主治气喘咳嗽.
桑杏汤
【方剂来源】清·《温病条辨》
【标准配方】桑叶一钱(3g)杏仁一钱五分(4.5g沙参二钱(6g)象贝一钱(3g)香豉一钱(3g)山栀一钱(3g)梨皮一钱(3g
水煎服.
【作用与功效】功效辛凉清宣,润肺化痰.主治外感温燥证,头痛,微恶风寒,身热不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口渴咽干鼻燥,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滑数.
【临床应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支原体肺炎、咳嗽变异性哮喘、小温燥咳嗽等病症.
1.支原体肺炎桑杏汤加减配合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60例,与单纯阿奇霉素治疗60例作对照,疗程2周.以临床症状消失、肺部体征及X线表现异常消失为显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80%.(《中医研究》2006年第6期)2.咳嗽变异性哮喘桑杏汤加减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23例,与酮替芬、氨茶碱西药治疗23例作对照,7日为1个疗程,连续4个疗程.以全部临床症状消失,无持续性的咳嗽咳痰为治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3%,对照组65.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医学信息》
2012年第11期)
3.小儿温燥咳嗽将161例温燥咳嗽患儿随机分为三组,A组86例采用桑杏汤加减并配以阿奇霉素治疗,B组39例单用桑杏汤加减治疗C组单用阿奇霉素治疗,疗程1周.以主症及次症消失,舌脉象恢复正常,体征消失或X线片恢复正常为治愈标准.结果:A组总有效率100%,B组92%,C组89%.(《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第8期)
【按语】桑杏汤主治乃温燥轻证,邪在肺卫,肺失清肃,而津液耗伤.治当辛凉清宣以解表,润肺化痰以止咳.以发病于秋令干燥温和气候身微热、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脉浮数为证治要点.本方以辛凉解表的桑叶、豆豉配伍止咳化痰的杏仁、象贝为主,佐以养阴生津的沙参、梨皮和清热的栀皮,体现了解表、祛痰、养阴和清热诸法,故张秉成称之"乃为合法耳".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喉源性咳嗽、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顽固性干咳急性支气管炎等属外感温燥证.实验研究表明,桑杏汤具有促进气道黏液分泌的作用.
杏苏散
【方剂来源】清·《温病条辨》
【标准配方】苏叶(9g)杏仁(9g)生姜(3片)桔梗6g)茯苓(9g)半夏(9g)甘草(3g)前胡(9g)橘皮(6g)积壳(6g)大枣(3枚)
原方未著用量,现用量根据常规用药剂量.
【作用与功效】功效温散风寒,宣肺化痰.主治外感凉燥,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苔白,脉弦.
【临床应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鼻后滴漏致慢性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小儿咳嗽等病症.
1.鼻后滴漏致慢性咳嗽应用杏苏散加减治疗鼻后滴漏致慢性咳嗽60例,与西药美敏伪麻溶液治疗60例作对照,疗程2周.以咳嗽鼻塞症状消失,咽后壁未有分泌物为临床控制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80.00%(《内蒙古中医药》2008年第8期)2.咳嗽变异性哮喘应用杏苏散加减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47例,与酮替芬、茶碱缓释片治疗47例作对照,疗程14日.以咳嗽症状消失,或偶有的轻咳症状,不用药物可缓解为治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6%,对照组787%.(《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12期)3.小儿咳嗽应用杏苏散加味治疗小儿咳嗽108例,与痰热清及抗生素治疗108例作对照.以咳嗽症状消失,无其他并发症,临床胸片正常为治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2%,对照组92.6%.(《中外医疗》2012年第36期)
【按语】方中杏仁苦辛温润,宣肺降气;苏叶辛苦芳香,解肌发表;桔梗、积壳一升一降,理气机;前胡降气化痰,宣肺散风;半夏、橘皮、茯苓健脾燥湿、理气化痰;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合用共奏轻宣凉燥,化痰止咳之功.本方药性偏温,发热多汗、恶热烦渴、痰黄稠、脉浮数者,不宜应用.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胸痹、呕吐、梅核气、眩晕等证属外感凉燥的病症.
止嗽散
【方剂来源】清《医学心悟》
【标准配方】桔梗三两(90g)荆芥三两(90g)紫菀三两(90g)百部三两(90g)白前三两(90g)甘草一两(30g)陈皮一两五钱(45g
上药研细末,每服6~9g,水煎服.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作用与功效】功效止咳化痰,宣肺疏表.主治风邪犯肺,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临床应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咳嗽、急性支气管炎、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咳嗽变异型哮喘等病症.
1.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咳嗽应用止嗽散合三拗汤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咳嗽35例,与阿奇霉素治疗35例作对照,疗程2周.以症状完全消失,体温恢复正常,肺部啰音完全消失,X线检查肺部病灶完全吸收,血象指标检测恢复正常,且患者半年内没有肺炎支原体感染反复发作,呼吸道感染次数≤1次,mP-b-gM(阴性)为治愈标准.结果:治疗组治愈率42.86%,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治愈率2%,总有效率6.86%(《中国医药导报》2012年第4期)2.急性支气管炎用止嗽散加减治疗急性支气管炎36例,与急支糖浆治疗32例作对照,疗程1周.以治疗7日内咳嗽、咳痰及感冒症状消失为痊愈标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65%.(《天津中医药》2007年第6期)
3.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将80例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止嗽散,疗程1周.以咳嗽及咳痰喘息症状消失,肺部喘鸣音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为治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55.0%.(《中医学报》2009年第5期)
4.咳嗽变异型哮喘止嗽散加味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28例,与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25例作对照,疗程14日.以疗效指数(疗前积分一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90%为临床控制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72%《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年第5期)
【按语】本方用以治诸般咳嗽,方中紫菀、百部温润止咳;桔梗辛苦,能升提肺气以利膈;白前辛甘平,善下气开壅止咳;陈皮宣肺利气祛痰;荆芥散风解表;甘草缓急止咳.止嗽散温而不燥,润而不腻.阴虚劳嗽或肺热咳嗽等无表邪者忌用表邪重者亦非本方所宜.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喉源性咳嗽、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咳嗽、甲型季节性流感病毒性支气管炎、肺系感染、鼻后滴漏综合征等证属风邪犯肺咳嗽的病症.实验研究表明,止嗽散可明显延长小鼠引咳潜伏期,减少咳嗽次数,增加酚红排泌量,但平喘作用不明显.
金沸草散
【方剂来源】宋·《类证活人书》
【标准配方】前胡三两(90g)荆芥四两(120g)姜半夏两(30g)赤芍二两(60g)细辛一两(30g)炙甘草一两(30g)旋覆花三两(90g
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g,加姜、枣,水煎服.也可用饮片作汤剂,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作用与功效】功效发散风寒,温化痰饮.主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之证,伴见舌红苔白,脉浮.
【临床应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后咳嗽、嗽变异性哮喘、小儿喉源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病症.
1.感冒后咳嗽应用加减金沸草散治疗感冒后咳嗽20例,与枸酸喷托维林片治疗20例作对照,疗程3周.以咳嗽症状完全消失,主症分值为0为临床治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0%,对照组50.0%.(《山西中医》2014年第3期)2.咳嗽变异性哮喘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加味金沸草散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80例,与单纯西药治疗80例作对照,疗程2周.以咳嗽、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消失或不足轻度者为临床控制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5%,对照组55%(《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第4期)
3.小儿喉源性咳嗽应用加减金沸草散治疗小儿喉源性咳嗽102例,与羟氨芐青霉素、利巴韦林、盐酸异丙嗪治疗96例作对照,疗程7日以服药1周内主症及兼症全部消失,且停药后不复发为治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3%,对照组79.2%(《四川中医》2002年第3期)
4.慢性阻性肺疾病应用金沸草加味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8例,与京制咳嗽痰喘丸治疗32例作对照,疗程20日.以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消失,肺功能检查,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正常或≥80%为显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2%,对照组62.5%.(《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消瘿五海饮的标准配方与用量】【按语】本方方用旋覆花温散、化痰、降气,配以荆芥、细辛发散风寒,半夏化痰燥湿化痰,赤芍泻肝敛阴,防燥散太过.本方性偏温,咳嗽而有咯血者,不宜应用实验研究表明,金沸草散具有明显的镇咳、祛痰作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