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任务》:面对世界的未知


《星际任务》:面对世界的未知


文章图片


《星际任务》:面对世界的未知


文章图片


《星际任务》:面对世界的未知


文章图片


在《昨日世界》(The World of Yesterday)一书中 , 奥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以自传形式书写逝去的欧洲昨日 , 两次大战促成的时代交替令一切事物彻底改变 , 他的文字除了记下旧日世界的留恋 , 同时亦流露对未来的未知与恐惧 。伴随着现代主义的到来 , 旧日世界的种种在短短百年之间急速消逝 , 各种跳跃式的进步引领我们前往未知的世界;与此同时 , 世界的道德却又如茨威格所言倒退了千年 。因进步而带来的矛盾 , 就像是新世界为我们带来的启示 , 提醒我们在向未知领域扩展的同时 , 我们原有的价值观亦会受到冲击 。



在宏大的新旧相撞之下 , 独立个体就像风浪下的木筏般风雨飘摇 , 相互的对比形成强烈的戏剧冲突 。美国导演占士加利(James Gray)便善于以此设定作叙事背景 , 不论是在《纽约风尘》(The Immigrant)中因逃避战乱而前往纽约的波兰女子、或是《失落之城》(The Lost City of Z)中远赴南美洲进行亚马逊文明考古英国探险家 , 角色行动的背景都处于新旧世界的冲突之中 。但即使故事始于强烈的戏剧冲突 , 占士加利却避开一般类型片在剧情上的处理手法 , 反倒以缓慢的节奏展开叙事 , 让画面更聚焦于人物的心理状态 , 而非以更多笔触推进情节 。同样手法亦见于《星际任务》(Ad Astra) , 本片讲述主角 Roy 在地球被太空总署委以重任 , 负责前往海王星寻找失踪父亲的下落 , 并探究父亲与电磁波冲击意外的关系 。虽然本片的故事骨干与一般的科幻电影类似 , 处理上却有别于同类型电影 。电影刻意省略整体故事或有关科幻设定的开展 , 却让角色的情绪主导故事篇幅及走向 。



这种由角色情绪主导电影的走向 , 尤其表现在本片的视觉与声音处理上 。电影开场以男主角进行心理评估的场景开始 , 影像上虽然以特写与独白处理该场景 , 但角色的表情却又因灯光等因素令人难以看到 , 镜头被角色的内心拒于门外;场景中不断闪回角色过往的片段 , 并与独白内容有所抵触 。影像及声音以强调角色的情绪的方式叙述故事 , 仔细微观角色的心理 。本片大量篇幅都藉由相似的手法 , 不断强调角色的情绪与心理状况 , 让影像更集中在角色的心理上 。这种聚焦角色情绪的创作手法 , 放到以宏大设定见称的科幻片之上 , 却没有格格不入的感觉 , 反而因对比产生了独特效果 。



藉由对比制造的效果 , 包括影像上展示的新世界(太空)与旧世界(地球)的不同 , 都在突出主角在太空中的不安和孤独感 , 从而构成主角在旅途上对“家”的思考 。“家”在《星际任务》中并非代表一个特定的人或事物 , “家”既是地球 , 也是与父亲或前妻关系 。主角一直在逃离“家” , 他在言语中不断回避亲人在自己的心中的重要性 , 但它却又像地球引力般一直牵引着他 , 就像引导他在太空总署就职的父亲 , 或是不断出现在他念兹在兹回忆中的情人 , 他们一直萦绕在他的意识之中 。虽然家是他一直在生活的地球 , 但对主角而言却又感到疏离 , 他半生都在逃避与他人的关系 。即使是想在出发前留下挽留前妻的讯息 , 他转身却又将留言删除 。地球和他的工作都在影响他不能坦承对人的情感 。只有离开地球 , 在没有任何掩体的太空和深深的孤独之中 , 主角才能坦诚直面他对“家”的感受 , 新世界的孤独让他有机会面对自己的想法 。只有在陌生的火星 , 他才可以剖白亲人对他的重要性 。



太空中无重力的漂浮感 , 营造了新世界的不安与陌生 , 而大量的特写和独白 , 更聚焦了主角面对不确定时的情绪 。新世界的空虚 , 与旧世界的人与事形成强烈对比 , 当剧情发展渐渐远离地球时 , 各种事物亦渐渐失去人的温度与情感 。面对空无一人的新世界 , 主角未能像父亲一样忍受孤独与不安 , 最终只能回到“家” , 坦诚面对个人的情感 。正如主角最终的独白 , 经过这趟太空之旅后 , 他意识到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 但他可以与家分担这种不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