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实际上是洞螈栖息地食物数量不足造成的 。 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 , 那么它们只能通过减慢新陈代谢和限制运动来节省能量 。
洞螈至少有1500万年的历史 , 只是由于其生存的环境十分隐秘 , 所以一直没有被人类发现 。 人类最早发现洞螈是在1768年 , 当时 , 一位奥地利医生和他的科学家一个朋友在山上偶然发现了这种生物的存在 。
由于常年生活在洞穴深处 , 食物来源很少 , 所以洞螈通常以蜗牛和螃蟹为食 。 但是洞螈捕捉到食物后不会咀嚼 , 而是直接吞咽 , 这样可以用充分的时间去消化食物 , 因此它们具有超强的抗饥饿能力 。
洞螈特殊的自我修复能力
洞螈除了不吃不喝也能生存之外 , 还具有一种特殊的自我修复能力 。 1863
此后 , 杜梅里尔向欧洲各地的机构和个人都赠送了洞螈 。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 , 各种实验室都开始进行洞螈的人工繁育 , 使它成为了最古老的人工繁育实验动物种群 。
在过去的150年里 , 许多实验都为我们提供了有关洞螈再生和愈合能力的信息 。 例如 , 被截肢的洞螈肢体能够完全再生 , 即使经过多次截肢 , 它们的功能也与原始肢体一样 。 而且 , 洞螈的细胞非常清楚需要重新生长的结构:当手臂从肩部的位置被截肢时 , 它的整个手臂都会重新生长 。 但是当手臂在肘部被截肢时 , 只有下臂和手掌会再生 。 当手臂在手腕处被截肢时 , 只有手掌会再生 。
随着其他基础实验的进一步深入 , 科学家们发现了更神奇的现象 。 当他们把再生组织从截肢的左肢移植到截肢的右肢时 , 洞螈居然长出了三条新的肢体 , 其中两条是所谓的“多余肢” 。 但更令人惊讶的是 , 洞螈可以接受在头部进行的移植手术 , 并且不会出现器官排斥的问题 。
对于科学家来说 , 他们需要解决的是 , 为什么这种再生能力能够在洞螈身上发生作用 , 而无法在哺乳动物身上出现 。 拿人类来说 , 一旦身体上出现了这么严重的组织损伤 , 那么就会迅速形成疤痕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组织是无法再生的 。
而洞螈却能够修复深层的组织 , 同时
研究人员煞费苦心地破译了分子如何协调洞螈肢体再生 , 了解到是某些微RNA赋予了洞螈这种再生能力 。 尽管如今仍然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 但是再生生物学家研究的动物并不仅限于洞螈 。 成年小鼠和人类之间的组织可以再生 , 但是这种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丧失 。 研究人员认为 , 人类本身是具有再生能力的 , 只不过需要一种方式去唤醒它 。
洞螈对我们研究再生的意义十分重要 , 尽管它并不是唯一具有再生能力的生物 , 但是它是最适合作为研究模型的 。 同时 , 洞螈是两栖动物中最大的胚胎 , 还能够用于干细胞研究 。
洞螈的生存现状
如今 , 洞穴蝾螈已经成为了一个随处可见、甚至小有人气的生物 , 因为它拥有与大多数两栖动物截然不同的外表 。 在人们的认知里 , 两栖动物往往是冰冷的 , 触摸起来手感也十分黏腻 , 容易让人背后冒出一层冷汗 。 然而 , 洞螈却长着一张可爱的娃娃脸 , 脑袋两侧有粉红色的羽毛状鳃饰 , 脸上的表情看起来甚至像在微笑 。 在网上点开关于洞螈的资讯 , 往往能看到人们在评论中大呼可爱 。
在日本 , 洞螈会被作为一种宠物在家庭中饲养 , 而且这种现象相当普遍 。 在一部分餐馆里 , 洞螈是一种食材 , 经常会在被油炸之后端上餐桌 。 在各地的实验室中 , 洞螈几乎可以被称为两栖动物界的“小白鼠” 。 在我们的生活中 , 洞螈这种生物似乎出现得相当频繁 , 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 , 那些生活在自然界中的洞螈其实一直处于危险之中 。
推荐阅读
- 三俄美宇航员由空间站返抵地球
- 耗资2.6亿,曾是全球最大“天眼”,如今成锈迹斑斑的垃圾场
- 你知道如何进行自我 COVID 检测(快速抗原)吗?
- 亲近动物“趣”研学,就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碧峰峡
- 太空出差三人组即将返回,东风着陆场演练现场曝光
- 时间是一种幻觉?时间穿越理论上能实现吗?宇宙的时间有尽头吗?
- 中国首位女宇航员刘洋返回地球后,为何音讯全无?后来去了哪里?
- 在太空待了近180天的三人,终于要回家了
- 关于SCI论文发表的必杀技-TOPSCI拓普思论文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