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材料配比 , 聚乙烯的详细加工方式多种多样 。
由于聚乙烯良好的热塑性和热固性 , 聚乙烯塑料被广泛应用在商品的外包装上面 , 包括塑料袋、塑料薄膜、瓶子等等 。
另外 , 聚乙烯由非极性、饱和的高分子碳氢化合物组成 。 因此在化学结构上接近石蜡 , 但其对称的分子结构使大部分整体聚乙烯部分结晶化 。 而较高的结晶度会给聚乙烯增加机械和化学的稳定性 。
通过工业制作出来的PE产品具有出色的耐化学性 , 强酸和强碱对PE的侵蚀作用不大 , 而且它们还能够抵抗较为温和的氧化剂以及还原剂 。 但高温可以让PE材料溶解在芳烃或者氯化溶剂中 。
一般来讲要解决这类塑料的回收问题通常是通过填埋或者压缩处理 , 但是在自然界中几乎没有能够对PE材料进行分解的细菌或者微生物 。 而它们凭借稳定的化学结构 , 即便在被分解后还是会残留塑料微粒的单体分子 。
当PE暴露在太阳辐射下时 , 这种材料还会产生甲烷和乙烯这两种温室气体 。 低密度聚乙烯材料(LDPE)更容易遭受这种分解作用 , 使得更大表面积的气体扩散 。 PE材料以上这些特性和化学性质使得它们对自然界的危害十分大 , 加上自然分解短期内基本无望 , 同时还会长期持续地污染环境 。
截止2017年 , PE材料每年年产量都超过了1亿吨 , 在塑料市场上占比34% 。 而这类塑料带来的垃圾问题也日益严重 , 特别是在一次性的物件中 , 人们通常在使用完后就丢弃了这种PE材料制作的塑料品 。
另外由于市场监管不力 , 很多地方没有相应PE材料处理地点 , 使得PE塑料大量堆积在自然界中 。
根据欧洲的研究调查表明 , 每年都会有3亿吨至9.2亿吨的垃圾顺着欧洲的河流飘进海洋 , 这给海洋生物的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 。 透明的塑料袋很容易被海龟误认为是水母造成误吞 , 没有消化能力的它们很可能最后被活活饿死 。
不少PE材料制作的中高密度塑料 , 比如渔网、鱼线、编织袋等等更是不少海洋生物杀手 。 被这些垃圾缠绕在身上的海洋生物通常会发育畸形 , 或者受困其中最后死亡 。 同样在深海底下 , 有不少生物把塑料袋当成了家 , 寄居在这里面生存 , 塑料微粒同样会对它们造成有害堆积 。
此次在深海底下发现的塑料垃圾值得让人深思 , 因为这在未来关系全人类的发展 。
深海区域不是垃圾填埋场深海的特殊环境是研究独特物种进化的最好场所 , 科学家可以在这些海洋生物身上寻找人类未知的遗传基因资源 , 包括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研究 。 而深海垃圾却对它们的未来埋下了一颗危机的种子 。
同时由于深海观测的机会十分有限 , 作业难度要求高 , 人类目前很难估计出这些垃圾在未来的物理影响 。
好在目前人们都在逐渐意识到这种塑料给生活带来的极大影响 , 不少人也开始拒绝PE材料制作出来的一次性塑料 。 而在国际上 , 不少国家都开始合作共同治理海洋污染 。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 , 整体趋势还是很明朗的 。
【下潜到1万多米的海底,不该出现的东西被发现:塑料】可降解塑料的开发 , 环保材料的应用 , 包括可食用PE材料的细菌研究都是当下热门的研究话题 。 我们都明白人类现今只有一个地球 , 我们还有机会保护蓝天和蓝海 。 总之 , 在全球参与的行动下 , 这种海洋污染问题是能够通过积极努力去解决的 。
推荐阅读
- 科学家认为虚无并不存在,真空并非空无一物
- 为证明时间的不存在,科学家让一女性在洞穴居住130天,结果如何
- “有一说一”的物质元素从何而来?(上)
- 我们经常听说反物质和暗物质,这两种神秘的物质有什么区别?
- 寻找外星世界:1.25亿公里之外的一颗星球,数百公里深的地下海洋
- 细胞信号反应-扩散模型,已被用于预测生物膜中信号浓度的积累
- 物理学家认为他们终于破解了史蒂芬·霍金著名的黑洞悖论
- 视觉检测通常是主观的,并且发生在瞬间,因此很难在后期确认
- 反引力物质的正经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