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的传统戏剧:柳子戏

我国是戏曲之乡 , 可是现在喜欢听戏唱戏的人越来越少了 , 大家宁可玩游戏也不愿意碰戏曲有关的东西 , 不过打不得老人还是很喜欢听戏的 。应多开设一些戏曲课程培养下一代孩子的戏曲文化知识 , 让戏曲文化得以传承 。那么 , 徐州文化的柳子戏有什么特点呢?
柳子戏是流行于以山东济宁、菏泽、泰安、江苏徐州为中心鲁苏豫皖冀五省交界的三十余个县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 又名弦子戏 , 黄河以北有“糠窝窝”、“百调子”、“吹腔”之称呼 , 是中国汉族戏曲古老声腔之一 。中国戏曲史上曾有“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之称的“东柳”就是山东柳子戏 。
柳子戏 , 又称杨花柳 , 阳戏 , 是流行于土家族地区的一个老剧种 , 是恩施州五大地方剧种之一 。柳子戏旧时在美土鄂西容司地区流传的历史较长 , 今称鹤峰柳子戏 。早在容美土司第十四代土司王田舜年袭位时 , 便在土司王府设有专业戏班 , 并与外来戏曲吴腔、秦腔、苏腔、楚调同时演出 。为后来的柳子戏与南剧形成奠定了基础 。
柳子戏是以元、明、清以来流传于中原一带的民间俗曲小令为基础 , 并吸收高腔、青阳、乱弹、昆腔、罗罗、皮簧等声腔的部分剧目及唱腔 , 逐渐发展演变而成 。因曲牌中有一种柳子调 , 故得名柳子戏 。该戏与大弦子戏、罗子戏、卷戏等同出一源且相互影响;都以三弦作为主要乐器 , 辅之笙、笛 , 均属弦索声腔系统 。
柳子戏有近五百年的历史 , 传统剧目二百余出 , 音乐唱腔曲牌六百余支 , 调式分为越调、平调、下调、二八调、反工四调和转调 , 一般以前四调为主 。主要伴奏乐器有曲笛、笙、小三弦 , 俗称三大件 。唱词是以长短句为主 , 通过挂“序”(齐言体)的手法 , 两者交错演唱 , 变化无穷 , 多姿多彩 。
由于宫调繁多 , 音乐优美 , 唱腔典雅古朴、清新绵邈 , 素有“九腔十八调 , 七十二哎咳”和“百调子”之称 。加之行当齐全 , 各行都有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 , 故能将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淋漓尽致、一览无余的展现在戏曲舞台上 。柳子戏的唱腔以俗曲和柳子调为主 。
其中俗曲部分比重较大 , 现存的200多个传统剧目中 , 由俗曲联成的约占二分之一 。代表性剧目有《白兔记》(兴围、回围、磨房)、《金锁记》、《孙安动本》、《玩会跳船》、《抱妆盒》、《燕青打擂》、《三盗芭蕉扇》等 。俗曲曲调委婉曲折 , 能够表达细腻复杂的思想感情 , 素有“九腔十八调 , 七十二咳咳”之称 。其曲牌有曲子与小令和客腔 。
柳子戏的伴奏乐器主要有竹笛、笙、三弦 , 伴奏时以单旋律的随腔齐奏为主 。在伴腔时 , 笛子吹奏的旋律基本与唱腔相同 , 而笙和三弦则可加花变奏;演奏过门时 , 笛子可即兴发挥 , 与笙和三弦构成支声复调 , 艺人称其为“严丝合缝”、“风雨不透” 。
【徐州的传统戏剧:柳子戏】柳子戏的乐队由丝竹乐器和打击乐器两部分组成 。丝竹乐器俗称文场 , 以笛子、笙、小三弦为主 , 兼用唢呐;打击乐器称武场 , 包括板鼓、大锣、小锣、手镲、小镲、堂鼓、四大扇等乐器 。打击乐合奏时 , 发出“荒、扑、歹”的声音 , 音调鲜明 , 与其他剧种多有不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