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藩温中化饮方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温中化饮方
【配方组成】桂枝、炙甘草各5g,白术、高良姜、制香附、炙五灵脂、延胡索、广木香、荜澄茄各10g,茯苓、白芍各15g,谷芽30g
【作用与功效】温中化饮,行气活血.
【适应证】中虚胃寒,寒凝气滞,久痛入络,饮停中脘,上腹隐痛,食少,喜暖,喜按,慢性浅表性胃炎等.
【徐氏临证心得】患者孙某,男,41岁,职工.初诊日
期:1989年12月6日.主诉:上腹冷痛1年.病史:患者
于1年前因饮冷受寒,以致上腹隐隐作痛.初时未予介意,渐致饮食减少,影响工作、生活.空腹餐前疼痛,得食稍可缓解,但食后移时又觉脘痛,喜暖,喜按,上腹辘辘有声.
从今年2月以来,多方诊治,经查胃镜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并有息肉1枚,已行摘除.服多种中西药物,症状时轻时重,近1个月疼痛持续加重.饮水不多,饮食均需热,背恶寒,上腹觉冷,常厚衣并于上腹用"棉兜"敷住.大便正常,无黑粪史.诊查:舌质偏淡,舌苔薄白,诊脉细弦,上腹下脘附近轻度压痛,胃部稍有振水声.肝功能无异常,胃镜复查仍为浅表性胃炎、中度.病属胃脘痛,喜温,喜按,舌质偏淡,似属中虚胃寒之证.然病历记载曾服黄芪建中汤及良附丸之类,已投数十剂,效果并不理想.近日发作加重,服上药仍未见效.询知其痛位比较固定,无明显嗳气、泛酸、嘈杂等症.证由中虚胃寒,基本无误,但寒凝气滞,久痛入络为主,继而饮停中脘,故治法似可选择温中化饮,行气活血为法.处以上方,另处方外治配合:丁桂散3g用法:令病人仰卧,于中脘附近皮肤上放丁桂散约0.5g,外覆约8cm×8cm胶布固定.翌日揭去胶布,温水清洁皮肤,隔约1小时后如法再贴(局部皮肤有皮疹瘙痒则停用).患者服药后胃中有温暖感,冷痛当即减轻.服完5剂,胃脘冷痛基本控制.
复诊时中脘附近压痛不着,舌象、脉象如前.原方续进,高良姜改为5g,荜澄茄改为3g,再服5剂,脘痛未作.以后隔日1剂,巩固前效.20日后停药观察,留药5剂,以备发作时再服.时值冬寒,小有发作,服1~2剂仍获控制.外治法仅用10日.随访6个月,脘字冷痛未发,饮食正常.从无黑粪.本例中虚胃寒证,以胃寒兼饮为主并有血瘀,但基本病机以内寒为主.处方以苓桂术甘汤、良附丸、失笑散等复方治之,均为习知之常用方药.荜澄茄系胡椒科植物荜澄茄或樟科山鸡椒的果实,辛温、入脾、胃、肾、膀胱四经.擅治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扁鹊心书》荜澄茄散,《济生方》
荜澄茄丸等,均以之为主药,以之为方名.此药对内寒而确无热象之脘腹冷痛者,其效颇佳.据徐先生体会,应注意:
一是辨证应明确.二是用量不宜过大,见效即减.三是配用白芍,刚柔相济.
【解读赏析】徐氏复方兼投,服药与外治相合.看来应是复方之效,综合治疗之效.然其他药如桂枝、香附、芍药、甘草、木香、延胡索等,前医用之不少.所异者,昔以黄芪为多,余以苓桂术甘,配以荜澄茄等,以冷痛为重,以化饮特别是温中为主.药后见效颇快,可能是抓住"温中"主法,而祛饮、行瘀等法并非短时即可奏止痛之效.治病抓主症、主证,以冀尽快减轻病痛,亦是医者临床诊疗之常理之一.
【徐景藩温中化饮方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另外,当病人以脘痛为苦,当疼痛减轻、消失特别是短时内其痛如失,还当注意观察有无黑粪(上消化道出血),切勿麻痹大意.徐先生配用外治之"丁桂散",由公丁香与肉桂等量组成.研成细粉,外敷痛处,覆以胶布1~2层,以利窜通入皮,行气活血,温中祛寒.丁桂散外敷还可治少腹痛、慢性胆囊炎、肠易激综合征腹痛下利、术后肠粘连、腹腔淋巴结炎等疾患,另如软组织闭合性损伤也可用此法外治.
推荐阅读
- 徐景藩酸甘敛阴方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 徐景藩疏和降逆汤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 关于班级温暖的句子 班级团结温暖的句子
- 别克英朗里的电子节温器是什么
- 三八妇女节温馨祝福语简短
- 徐景藩疏肝和胃饮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 徐景藩清热化浊汤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 徐景藩胃胀嗳气方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 周末客户问候短信真诚简短 关心顾客的温馨话语
- 徐景藩化肝煎加减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