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光迪大青龙汤加味的配方组成

【配方组成】麻黄(先煎)4g,桂枝10g,炙甘草3g,石膏(先煎)25g,苦杏仁(打)10g,生姜10g,姜半夏10g,赤芍10g,黄芩10g,石菖蒲5g,矾郁金10g,茯苓10g,陈皮5g.(2剂,一昼夜服完)
【作用与功效】祛邪宣肺,化饮泄热,开通气机 。
【适应证】慢性支气管炎,气息急促,急性感染 。
【丁光迪大青龙汤加味的配方组成】【丁氏临证心得】病例:王某,男,49岁,工人 。初诊:1982年11月1日 。咳嗽多年,遇寒加甚 。最近连日上夜班,触冒风寒,旧病骤剧 。咳嗽气急,痰涎甚多,恶寒战栗,随之高热(送至某医院急诊,经检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并发急性感染 。用青霉素、链霉素,激素等治疗,因药物过敏反应,转中医就诊) 。时病已第三天,然尚咳嗽甚剧,气息急促,恶寒发热(体温39.5℃),头额稍有汗,摸之不温,身无汗,身困拘急 。神志微见迷糊,烦躁不安,自诉胸闷微痛,咳痰不爽,痰多稠沫,中夹晦黄痰片 。不欲饮食,大小便不畅 。舌淡,有紫气,苔薄腻罩微黄;脉弦细数 。
分析病情,此为新感引动伏饮,兼夹郁热为患;属于咳嗽的表里寒热错杂证候 。盖由伏饮之体,胸阳本为不足,而,,风寒所伤,肺气更被郁遏;邪郁则生热,热不得泄,以致寒热纠葛,肺气郁,出入升降之气被阻,所以寒热不解,而剧咳气迫如此 。表气不宣,里气更郁内犯心肺,所以神色迷糊,烦躁不安,胸中微痛,亦相应而致 。饮与热结,势有结胸、气痹之变!急与祛邪宣肺,化饮泄热,开通气机为治 。
二诊:1982年11月3日 。药后得透汗,寒热已退,咳嗽大减,痰亦少 。惟感神困欲睡,形虚畏冷,欲得温饮 。小便,,,已畅,舌苔薄黄已化;脉细微弦 。这是药病相当,邪却饮化之象,殊为转机佳兆,法当治标顾本 。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3g,生姜5g,大枣3个,姜半夏10g,陈皮5g,茯苓10g,赤芍10g,黄芩10g,姜厚朴3g,苦杏仁(打)10g,炮姜2g 。(3剂) 。三诊:1982年11月6日 。连进桂枝汤加味合二陈汤,调和营卫,化其痰饮,病情进一步好转,神气清爽,知饥欲纳,咳嗽仅晨晚为多,并能起坐活动 。咳痰亦爽利,胸脘觉舒 。大便已3日未解,今天得大便,更见轻松 。
惟尚动则易汗,欲得温暖,气虚之象又显 。舌色转润,质尚隐紫;脉细 。邪去正怯,自属情理中事,再为补脾益肺,温化痰饮,两顾为法 。
异功散合苓桂术甘汤 。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炙甘草3g,姜半夏10g,陈皮5g,桂枝10g,黄芪皮10g,炮姜3g,姜厚朴2g,红花5g,生姜5g,大枣3个,(5剂)四诊:1982年11月11日 。诸症悉平,精神恢复,仅晨晚尚有咳嗽,但痰唾已少 。舌苔薄白,紫气见减;脉细,按之有滑象 。肺脾之气渐复,痰饮亦已向化,调理巩固为法 。前方去厚朴;加当归10g,黄芪皮改黄芪 。(5剂) 。此病来势急,治疗得法,退亦较快,药服完后即去上班 。嘱用香砂六君丸合杏苏二陈丸作日常调理,整个冬令没有复发 。
【解读赏析】寒饮久咳,又感新邪,成为表里寒热错杂证候,这在秋冬或冬春季节,很为多见 。笔者在临床所遇的,病情尚有许多差别 。其一,如果寒饮又感风寒,同气相求,往往多从寒化,成为表里皆寒之证,治以小青龙汤,收效较快,亦少反复 。但有时邪遏气郁,亦能转从热化 。不过,这种发热,属于外感病变的一般规律,即寒邪郁而为热,如上述病例,用大青龙汤解表泄热,也能迅速见效 。但须注意,这并不是寒饮已从热化,观其邪热退后,寒饮咳嗽的本证又显露了,需要用温化之药,这一点是明显的区别 。其二,寒饮兼有轻度感染,饮郁化热,前人所谓“阴凝之处,必有伏阳”证候,病情又不一样,能够缠绵很长时间,痰不化,热不甚,但又退不清,亦不能从汗而解,这又有其特点,余在临床,每参小青龙加石膏汤、杏苏二陈加黄芩等用药方法 。
一方面化痰止咳,一方面又兼以泄热,亦能取得疗效 。其三,更有内留伏饮,外感风热,成为寒温夹杂证候的,处理就较棘手,虽然大法总是先祛新感,后治寒饮,但祛风清热,轻剂不易见效,重则又碍宿饮,很多掣肘 。
可先用清解方法为主,略参一些化痰除饮之品,如二陈诸药,这亦是一种标本兼顾方法 。待外感解,发热退,再着重治其痰饮咳嗽 。但这里亦有复杂情况,因为风热多伤阴津,有些病例,虽然邪气已去,但遗留燥、湿两存的病情,即痰饮逗留多湿,而伤津又见燥象,证候错杂 。此时对于温肺化饮之品,要有所节制,而且还要适当顾津 。
可仿照张景岳的金水六君煎方法,以沙参、麦冬、瓜蒌皮等换熟地黄;或者取叶天士的异功散去白术,加白芍、山药,以及参酌于异功散与麦门冬汤之间的用药方法,因而获得疗效 。
总之,在临床处理,切忌简单从事,而要别标本、分缓急、抓主症,妥善处理加以治疗 。例如上述诸证,不同于一般外感,能够刻期见效,往往缠绵反复,须经过几个回合,才能平复 。杂证之难,就在于此,临床宜多加以琢磨 。

    推荐阅读